4月1日,麒麟区人社局邀请工信等部门专家,共同走进潦浒陶瓷小镇,与陶工们共同研究协商打通职称评审、融合专业技术门类有关事宜。
越州潦浒村是一个具有600多年历史的传统制陶古镇,目前共有63家陶瓷企业及手工作坊,其中,有32户工艺陶手工作坊,有陶工600余人,带动就业2000人。2000多陶工中,目前只有省级技能大师2名,省级陶瓷工艺美术师3名,曲靖“珠源工匠”提名1人。多年来,人社、工信、文旅、工会、文产等技术职称评聘条块分割,互不相通。
在窑炉旁,调研人员看到神奇的松柴烧瓷技艺,从中领略到古代手工制瓷的魅力。调研人员进一步走访了“潦浒陶”陶工坊,深入了解了匣钵、模具、分片、成型、开模、炼泥、打浆、注浆、拉坯、利坯、晒坯、施釉、烧成、釉色变化等技术工种工人的技艺。
在手工陶坊,调研人员进一步走访了“潦浒陶”工艺美术技能人才,深入了解了雕刻、印坯、刻花、彩绘、整修等美工技艺。
在陶瓷小镇,调研人员与陶瓷技能人才共同梳理了“潦浒陶”非物质文化的发展脉络。早期的“潦浒陶”基本是与铁元素打交道的“酱釉”。酱釉来源于宋代,也称为柿色釉、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较高。“潦浒陶”的各种传统的咸菜罐罐、缸缸、“瓦猫”等手工生活用品,都属于“酱釉”技术。之后,民国时期,潦浒开始烧制“青花”瓷器。最近几年,“潦浒手工陶”异彩纷呈,先后引进了发源于宋代的“天目釉”技术。潦浒部分工匠考察了台湾、日本等地的柴烧窑,遍访山东诸地师傅,带入了台湾、日本“柴烧”技术。部分工匠研习“钧窑”施釉法,将“钧窑”等民窑施釉技术引入“潦浒陶”工艺。
(关键字: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