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是我国“十二五”主攻方向

2011-5-16 12:18:46来源: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转型既面临着挑战,又是一个重要的机遇,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其核心是以科学方式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使得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我国经济转型在增长构成方面的客观要求
   
    投资拉动不可持续。虽然当前国内投资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但相对来讲工业投资速度要低于基建投资的速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投资反弹速度非常快。虽然我国仍然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并且这些投入的大部分将进入生产性领域。但即便如此,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在我国将会逐步减少,其减少的部分应该由消费拉动进行填补。
   
    扩大内需任务艰巨。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任务。从国际经验看,以内需为主导,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内需潜力大是促进我国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最大优势。扩大内需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战略重点,注重发挥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拉动作用,其核心是要大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从消费来看,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过去十年从45%下降到35%,整整下滑了10个百分点。目前的消费比重是一个偏离常规的低水平,这种低消费、高投资的需求结构是一种失衡的结构,尤其是考虑到出口在未来不会再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突出因素,形势更加严峻。所以调整结构失衡,解决消费不足,使得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转型任务非常迫切。
   
    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当前欧、美、日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国内经济矛盾凸显,政治压力加大,这使得他们倾向于选择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将国内矛盾转嫁到国外。2010年9月份美国国会众议院筹款委员会投票通过了旨在对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的法案。这项“人民币汇率法案”的通过,将2010年以来的中美汇率之争推上了顶峰。继美国之后,欧盟也显现出跟风施压的苗头。此后,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纷纷开始采取“弱势货币”策略,压低本国币值。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极大地催化了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的释放,从2010年初就频频发起的各种贸易救济措施贯穿全年始终,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都翻番增长。
   
    长期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加。在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以农产品为主的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增加了居民的生活和国民经济的成本。这次物价上涨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经济复苏过程的一个现象,主要原因中流动性过剩,输入型通胀的特征比较明显。为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政府迅速出台了16条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具体措施。此举传递出中央严控物价、控制通胀的坚定决心。调控立竿见影,尤其是前期游资介入炒作的部分品种,价格回落幅度相当明显。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但是目前消费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并没有完全缓解,仍需密切加以关注。
   
    房地产存在严重泡沫。房地产投资和住房价格呈现迅速上涨趋势。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目前的高房价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关键是要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机制转向内需的大环境下,认清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完成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机制转变,政策转换以及增长转型。
   
    人民帀升值压力持续加大。人民币仍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一是来自国内进一步抑制通胀预期和收缩流动性的需求;二是来自国外,尤其是美国的压力,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和安全审议委员会于2010年11月17日提交的年度报告称:“中国通过低估人民币汇率、对国内企业倾斜性支持等政策,维持出口导向型经济”,并要求美财政部将中国正式列入“汇率操纵国”。目前预计人民币汇率在未来几年中,平均将以每年2%的速度升值。
   
    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加剧通货膨胀预期。目前,我国能源消费对净进口的依赖达到10%左右,农业原材料进口占货物进口的比重高达4%左右,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的粮食进口大国。随着初级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我国的进口成本将大幅上升;输入型通货膨胀将可能推动国内物价的上涨。
   
    货币政策难度加大。一是人民币汇改面临更大困难。自2010年6月19日我国重新启动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到12月6日,人民币兑美元波动上升,累计升值约2.6%。但外部的压力仍在不断增大,汇改困难重重。二是我国的货币政策陷于两难。央行已连续数次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这和发达国家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一致。如果继续升息,则与发达国家息差将继续加大,会鼓励外国资本流入;如果不加息,在国内通胀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也不利于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经济增长质量是未来转型的核心
   
    在向消费和投资互换角色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有可能避免金融危机,但其整体经济增长率以及潜在增长率在未来10年中注定将会放慢。在“十二五”期间,如果中国能够像其它一些成功的亚洲国家一样,虽然投资达到了峰值但避免了金融危机,那么中国经济在未来五年中的经济平均年增长率将降为7.8%左右。如果“十二五”计划只是准备使投资略有放慢,预计中国经济2011年将增长8.0%左右,并且在未来几年中也将保持在这一水平。
   
    从政策面看,虽然政府的经济计划可以使银行再一次以较低的利率放贷,使得未来中国经济仍然保持在一个高速增长的区间,但这只能是一条增加成本之路。中国政府已经真正认识到了这一风险,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增长可能延长中国目前全面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即便仍旧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再一次刺激财政将会加大通胀压力和助长资产泡沫。所以,如果中国选择小规模财政刺激,投资在2011年将会达到峰值,如果不采取小规模刺激,投资将在2012年达到峰值,随后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转型即将到来。在过去10年,中国消费者价格长期趋势上涨率在2%略高一点。工资增加将会使长期趋势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率有所上升,将推升到4.0%左右。
   
    另外,如果金融压抑仍然存在,利率也不得不上升以弥补长期趋势通货膨胀的升高。如果政府选择在过渡转型期间更多的财政刺激或者保持比预期更长的低利率政策,在未来5年中经济发生滞胀的风险将有所增加。然而,人民币汇率再一次宣布在单日内以0.5%的幅度浮动对于这种情况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因为这相当于中国的货币政策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这其中的主要作用是用汇率升值代替了更广泛的货币紧缩政策,并且保持了比现实需要更长时间的低利率。这将增加更紧缩货币政策的需要,进一步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为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和时间。

(来源:中国信息报)

(关键字:十二五)

(责任编辑: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