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传统印象中,造纸企业是污染大户;但在聊城高唐,泉林造纸却无一滴污水。
摘掉草浆造纸高污染帽子
草浆顺着一根粗大的管道,进入两层楼高的蒸煮机,经过一番蒸煮、沉淀、氧化、分离,黑液被输送到另一个车间,制成有机肥,清水被循环利用。
“为了实现这条秸秆清洁环保生产线,公司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科技攻关。”泉林集团董事长李洪法介绍,他们与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2003年,“非木纤维置换蒸煮”新工艺研发成功。该工艺比传统工艺节能20%左右,黑液提取率高达92%,易于后续处理。这一技术性突破,摘掉了草浆造纸高污染、高能耗的帽子。
李洪法说,草浆造纸与木浆造纸的根本差异,在于草浆中硅含量高,所以产生“黑液”。泉林创新在于研发了新式备料、置换蒸煮等先进工艺,可以把黑液“抽”出来,把产生的黑液制成有机肥,从而解决了造纸工业黑液、白泥的污染问题。
“以草代木”革新造纸业
以草代木,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创新。
有关专家指出,在当前全球造纸业以木浆为主的大环境下,大规模发展草浆造纸无异于一场革命。它为得不到有效利用的秸秆找到了用武之地,使我国造纸行业木浆进口依存度高的被动局面得到有效化解,为这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匮乏的国家,大量采用木浆造纸只能依靠进口。到2009年,木浆进口量已达总木浆用量的73%。对木浆进口依存度过高,导致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同时,传统的草浆造纸因纸浆质量不高、环保难解决,规模逐渐萎缩。
泉林的自主创新,为造纸业找到了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是农业大国,传统的用于制浆造纸的小麦、水稻、棉花和玉米等秸秆年产量约4.9亿吨。草浆对木浆的替代,将会有效扭转当前我国森林资源匮乏、造纸产业对木浆进口依存度过高的被动局面。
“泉林模式”走向全国
正在地里除草的姜店镇张井村村民白若泉告诉记者:“以前种植小麦、玉米的秸秆,白白烂在地里,现在每到庄稼收获季节,就有人开着三轮车到地头收购秸秆,一亩地增收100多元。”
泉林集团通过设点布局、推广麦草自动打捆机、肥料换秸秆或给予农民收购补贴等方式,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千吨点”三位一体、互利共赢的秸秆收储网络,有效保障了公司的原料供应。
经过10多年坚持不懈的探索,泉林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日趋完善,“泉林模式”在全国秸秆资源丰富地区的整体复制工作逐步展开。在吉林德惠市的20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即将动工建设,在黑龙江佳木斯市建设的年处理20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也已签订合作协议。今年7月11日,泉林集团年处理15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获得环保部环评批复,这标志着泉林凭借162项专利技术,形成了运作成熟的秸秆造纸循环经济产业模式。
2009年初,利用新工艺,泉林集团开发出本色文化纸、本色生活用纸和本色食品医疗包装盒。这些生活用纸、餐盒、餐盘,全部都是淡黄的泉林“本色”,生产过程不漂白、不增白,避免了“二噁英”对人体的危害。“泉林本色”生活用纸以天然、环保、健康的特性,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和伦敦零碳馆展示和销售,并荣获“特许产品创新奖”。
目前,泉林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已应用3年,在环保上优于欧盟、美国标准,连续两年列入政府绿色采购清单;今年,山东高考试卷全部采用其本色胶版纸印刷,广东、江苏、贵州等省级印刷物资公司,均与泉林签订了长期用纸合同,使用本色纸印刷中小学生教材。
(来源:大众日报)
(关键字:草浆造纸 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