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疯狂增长 大宗商品超级周期或已结束

2012-6-4 9:51:45来源:每日经济新闻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本世纪的前11年,是属于大宗商品的黄金年代。代表一揽子商品的ICE指数累计涨幅达97%,秒杀同期标普500指数83个百分点。这背后,中国经济的基础设施投资浪潮、新兴经济体的整体崛起,都是不可或缺的推手。但在经历了今年商品市场灾难性的5月后,人们却纷纷开始怀疑:大宗商品超级周期是否已经结束了?

黑色五月

今年以来,大宗商品的表现让人难以琢磨。如果在年初买入纽约原油期货并在3月底平仓,无杠杆回报率是5%.但如果持有至今,回报率则变成了负13%.

这一投资灾难,与“黑色五月”不无关系。据统计,今年5月,ICE商品指数累计下跌了9%.其中纽约原油期货跌幅达到惊人的18%,创过去30年来最差5月战绩;黄金5月跌6%,不仅刷新1999年来最长下跌纪录,更创下2008年12月以来最大单月跌幅;金属方面,伦敦铜期货暴跌11%,伦铝和伦锌期货则分别下跌6%和9%;农产品方面,美玉米和美大豆跌幅均为11%.

这样的下跌令人心悸,因为在过去10年中,只有灾难性的财经事件才会引发大抛售。

2008年9月,雷曼银行破产,ICE商品指数一月内暴跌了11%;2011年9月,美国国债被标普“剥夺”顶级评级后,ICE商品指数狂泻14%,因为大部分资金流入美国国债避险;现在,人们可能目睹希腊退出欧元区,时间最早就在本月的希腊大选后。

但真正令人恐惧的是,大宗商品与全球股票之间的相关性正变得越来越强。Bloomberg资料显示,跟踪24种原材料价格的标普高盛商品现货指数与衡量全球股市走势的MSCI世界指数之间的200日关联性,在5月25日已上升至0.73,已接近约16年来最高纪录。

对此,管理超过1000亿美元资产的AMP资本的投资战略主管ShaneOliver表示,“由于所有人都在关注同样的经济增长风险,所以它们会同时抛售资产。但当投资者认为全球风险有限时,各类资产价格主要受其本身基本面驱动。”

来自中国的变化,或许预示着大宗商品内部会发生一些改变。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有交易商透露,中国电煤和铁矿石买家纷纷要求贸易商推迟发货,有些甚至出现了违约。

事实上,在过去扩张的商业周期下,中国经济需要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建设,于是对铁矿石、铜甚至电煤的需求也就应运而生。但如今,中国经济增速已连续第九个季度回落,至今年一季度的8.1%,加上中国政府推动的经济模式转型,导致原来单纯依赖投资拉动转向偏消费和服务业。换句话说,中国对一些商品的需求可能大不如以前。

而这种转变已提前体现了出来。今年4月,中国的大宗商品进口数据远低于预期,其中铁矿石进口量创6个月来新低,铜矿进口量则创8个月来新低。

另据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Macquarie)预测,中国钢材需求量增长已开始放缓,从过去十年的两位数增长率降至今年的4%左右。在2020年~2025年间,中国的钢材需求量将达到顶峰。

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对大宗商品特别是金属的消费仍然在整体攀升。以铜为例,据Bloomberg数据显示,今年3月期间,中国消费量为77.4万吨,虽较去年12月下滑7%,但仍高于平均值21%;再看铝,中国对这部分消费在今年2月创下了历史新高158万吨,高于去年同期的129万吨。

价格上涨或趋于平缓

今年3月,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分析师陶冬在一份报告中称,由中国需求支撑的大宗商品超级周期已接近尾声。原因是中国经济转型导致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已达峰值,预计中国经济在未来10年年均增长7%~8%,低于此前10年10.7%的年均增速。但保障房建设是少有的仍然可以刺激大宗商品需求的区域。

但很快,瑞信的大宗商品研究团队却指出,尽管大宗商品的增长很可能在未来放缓,但相信这会是个缓慢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2012年,因强劲的中国需求加上西方的逐渐复苏,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很可能超过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水平,预计大宗商品超级周期将继续走下去。

对此,广发期货资深商品研究员冯亮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界定超级周期很关键。如果期望大宗商品会像过去10年那样暴涨不大可能,但要出现大跌,可能性也非常小。由于希腊拖累欧元区经济,加上中国整体转型,商品价格要维持过去那样的增速非常难。但考虑到全球经济已处于危机--救世的循环模式当中,一旦欧元区大乱,欧洲央行势必会采取LTRO等印钞方式,向金融市场注水。对于中国来说,利用财政政策进行刺激的可能性也较大,只不过规模很难和过去4万亿相比。但只要有流动性进来,就会支撑商品价格,以使其不会在中期走熊。但如果希腊退出造成流动性枯竭,商品短期暴跌将在所难免。

冯亮进一步指出,尽管商品超级周期结束有其合理逻辑,但不同的商品有其特殊性。未来风险最大的当属金属和能源,因为两者都和新兴经济需求关系较大。风险较小的是农产品,因为随着未来气候趋向恶劣,粮食减产可能性将提高。加上在经济放缓下,人口增长导致的温饱问题将格外突出,都会支撑泡沫并不大的农产品。

然而,Bloomberg资料发现,海外机构对商品价格的中期预测(中位数)普遍高于目前水平。能源方面,预计2015年纽约原油为115美元/桶,较现价高出35%;农产品方面,预计2014年小麦为743美分/蒲式耳,较现价高16%;金属方面,预计2015年铝为2287美元/吨,较现价高15%.

“大宗商品将跟着中国需求走,预计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将出现V型反弹,但幅度或不及2008年”,渣打银行经济师申岚说。

而对于超级周期是否结束这个话题,《金融时报》LEX专栏则认为,“本轮周期尚未结束,只是在发生变化。一种大宗商品的需求将触顶,同时将启动对另一种大宗商品的需求。因此投资者现在要做选择的话,更多是要在必和必拓这样的多元化矿商,还是钾肥制造商UralKali等单一产品矿商之间。投资者现在就要统统拿回他们的资金并不明智。”

农产品:实体经济支撑下有望反弹

相比起金属和能源,农产品虽然整体依然偏空,但是受到实体经济更强的支撑。

今年2月国际知名投行高盛曾下调了农业类大宗商品价格预期,高盛分析师认为,12个月内的小麦与玉米价格均会下跌,但是大豆则会上涨2%.

资料显示,自2011年年底,CBOT大豆期货非商业净多头已经突破历史高位,年内CBOT大豆期货涨幅还达到了12.44%,而CBOT玉米却下跌了17.06%.

对于这样分化的行情,中信建投期货分析师孙晓飞表示,大豆相比其他农产品如棉花、白糖等基本面更好。就供需关系上看,棉花和白糖产量明显过剩,而大豆和下游行业豆粕、豆油等需求强劲,但供应有限。今年就以上农产品而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希腊局势恶化。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市场就会在数月内受到冲击。

不过,孙晓飞预计后半年受益于流动性增加和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如大豆等部分农产品有可能在下跌后迎来长期反弹。

而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沈国成表示,小麦、大豆等农产品供需环境相较油、钢等工业类大宗商品更好,最近大豆甚至还出现了供应紧张的情况。按照以往的市场经验,由于天气有利,6月至7月间大豆市场会出现炒作,不过在炒作之后,整体农产品市场依旧氛围偏向糟糕的宏观层面。在供需上,中国需求量不及预期,农业类大宗商品在中长期偏向走弱。

 

(关键字:库存 大宗商品 周期)

(责任编辑: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