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豆为什么会输?“因为外资太强大了。”几乎每一位业内人士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都会将此答案脱口而出。
事实上,在外资强大的产业布局背后,导致国产大豆接连溃败的决定性内因,却很少被人提及。胜败也是商家常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习惯了一再溃败,而轻视了导致失败的自身原因。我们不禁要问,刨去外资因素,中国大豆到底输在哪里?
先天不足
在大部分业内人士眼里,必须承认转基因大豆在某些方面确实比非转基因大豆更具优势。例如种植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农民只需要“草甘膦”一种除草剂就能杀死各种杂草,免去了田间除草的工时及其它成本;又如转基因大豆出油率高,能达到19%—20%,而非转基因大豆一般只能达到17%—18%。
针对这一问题,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曾向省内专家咨询,却被告知非转基因大豆也有出油率不输于美豆(美国进口大豆)的高油品种,但是由于混种混收,该品种并未得到普及。
水杂含量高(除脂肪外的其它脂溶性物质)和“升贴水”费用也是国豆的弱势所在。国豆的水杂含量高,而美豆几乎没有杂质。加工企业购买国豆,还要经过处理筛选。
“购买国储大豆,还需要补交‘升贴水’的钱,这也是一笔开销。”王小语介绍,所谓的“升贴水”,指的是企业购买国储大豆时,由于国储大豆普遍干瘪,含水量由新鲜时的14%降到了11%左右,购买时重量减轻,但含油量不变,因此需要买方补交3%的“升贴水”费用。
“简言之,虽然美豆比国豆贵一些,但是综合各方面后期成本考虑,沿海企业还是买美豆更划算。”郭清保表示。
此外,国产大豆还有另一项更为严重的“先天不足”。
早在2003年,一份统计数据就显示,阿根廷大豆单产为187kg/亩,巴西为186kg/亩,美国为150kg/亩,而中国只有区区115kg/亩。我国大豆的单产水平趋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目前,美国大豆种植户的平均种植面积为148 h㎡(1 h㎡=1万平方米),而中国农户的大豆种植平均规模只有0.1 h㎡,即使是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的黑龙江省,最大种植规模也仅有10 h㎡左右(主要指承包国有农场耕地的农户),不能形成规模经营。
而在农民之间,大豆品种自留自用、相互串换使用严重,导致国产大豆品种混杂退化,有些地方甚至依然用着几十年前的低产品种;部分产区没有合理轮作倒茬,重茬面积日益扩大,病害有加重趋势……
上述因素加剧了种豆比较效益的下降。据调查,农户种植水稻、玉米和大豆的每亩效益分别是438元、304元和166元,差距悬殊。这些年玉米、水稻新品种频出,单产不断提高,相比之下,大豆单产一直未有突破性进展。正因如此,黑龙江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购销体系问题多
自上世纪我国打破原有粮食统购统销体系以来,黑龙江农产品[0.00 0.00% 股吧 研报]购销基本采用“挂牌收购、农民送粮”的原始模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种原始的购销体系,使得国豆在购销环节饱受诟病。
在国产大豆的购销过程中,企业、贸易商、农户之间的购销行为完全出于自愿,企业在这种模式下无法保证稳定、标准化的粮源,也难以控制大豆的收购周期。
在这种原始的购销模式下,如果粮价上涨,会出现农户惜售、贸易商囤积,企业、国家拿不到粮的情况。即便粮食丰收,供应也显现不出来,市场供应被投机需求替代;粮价下跌的时候,则反之,这加剧了粮价的大涨大跌。作为生产者的农户、作为流通者的贸易商、作为加工者的企业,身份全部转变成投机者,这不仅不利于各司其职,还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经济指数的稳定。
与此同时,“挂牌收购、农民送粮”的方式需要企业向农民缴纳现金,然后等待货品出仓。相比美豆的点价购买,这种模式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周转率。
在期货购销市场,黑龙江同样不占优势。由于省内没有建立交割库,省内企业到省外交割大豆后再回省内加工,有些得不偿失;没有交割库,农户作为自然人难以参与期货市场,不像美国农民那样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即便是2008年国储入市收粮,虽然稳定了国内的大豆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大豆“影子市场”的情况,但却造成了价格“南北倒挂”的局面,加重了油企的负担。2008年国储入市时,美豆到港完税价为1.60元/斤,而国储收购价为1.85元/斤。农民认准了国储收购价,导致油企收购价格拔高,成本加大。许多油企宁愿停产也不愿亏本收豆,农民种植积极性无法提高。
国豆购销体系的问题重重,不仅导致了农民卖豆难、企业收豆贵,还使得企业无法保证稳定粮源和把握收购周期,加大了国内市场的投机式价格暴涨暴跌。
相比之下,美豆数量、周期相对可控,收购价格浮动相对合理,更受油企的青睐。
全产业链缺失
“小小一粒大豆并不简单,它的产业链有种植、加工、贸易、流通、信息、科研、金融期货等诸多领域,涉及食品、养殖、医药、化工等诸多行业。转基因大豆能够来到中国,不但有其政府补贴、科技研发的支撑,还有农业产业化、资本化的高度凝聚。”王小语说。
全产业链,既有利于企业最大程度降低成本、保证原料质量,也能减少环节消耗、增强抗风险能力。国外大豆加工企业大多走产业链一体化、产品多元化的道路,但是我国大豆行业却在此方面差距巨大。
我国大部分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很少涉足科研、油料种植、收储、物流、贸易、深加工等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只涉及较短的一段中游加工链条。由于上下游皆不可控,他们的竞争力普遍低下,这也是2004年多数企业迅速成为“休克鱼”的重要原因。
在沿海企业被外资渗透之后,外资大量在国内建立自己的全产业链。与此同时,黑龙江的大部分油企却陷入了停产之中。
不可否认的是,国内像九三粮油工业集团这样有雄厚资金实力并建立自己全球产业链条的民族企业屈指可数,但历史告诉他们,扩展链条还有一线希望,否则将必死无疑。
非转基因优势难以发挥
在2008年国家发改委《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当中,专门要求加强产品标识管理,发挥国产大豆优势。“加强对转基因食品、非转基因和转基因大豆的宣传教育,让公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严格执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标签的标识》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通过财政、信贷、物流等支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大豆加工企业使用国产大豆。”
但是国豆的非转基因优势并未带来额外的经济收入,市面上的非转基因大豆产品也并未因为自己的非转基因身份而卖出更高的价格。并非所有国人都愿意为“非转基因”四个字买单,加之目前非转基因的标识管理也还做得不到位,更加剧了“非转基因”的窘境。
“国家对于非转基因标识有着严格标准,但是国内小包装转基因豆油基本使用下限标准。1.8毫米宽的非转基因标识由于字体太小,所能起到的提示作用有限;而国内非转基因产品标识不统一,难以达到优质优价的营销诉求。”王小语表示,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修改转基因产品标识标准,将其调整放大。
宏安油脂总经理魏则峰认为,目前国人还是以节约为主,营养意识、非转基因意识还不够,因此市面上的非转基因豆油尚没有发挥出该有的价格优势。
(关键字:国产大豆 非转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