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江口水浊,鱼虾难以见到踪迹。现在打渔,要去更远的海域。”骄阳似火的7月底,在东莞市虎门镇新湾珠江入海口的渔船上,发黑的咸淡水交汇处在高温下散发出阵阵恶臭,53岁的渔民梁德裕(化名)无奈地倾诉。
新湾社区位于珠江口畔虎门镇南端,作为珠江口天然的海湾渔港,也是东莞市唯一的省级渔港。虎门新湾和附近的沙田先锋村是东莞主要的渔民聚居地,共有渔民700余户3000多人,占东莞全市的80%以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湾渔民曾经富裕过,打一年鱼相当于在工厂干三四年。但在东莞工业化浪潮席卷之下,海水被大肆污染。鱼消失了,短暂的富裕也消失了。”梁德裕感叹,现在年轻一辈基本不再打鱼,随着渔民老龄化,渔民也要在困顿中渐渐消失。
新湾只是广东珠江口渔民的一个代表。但梁德裕的境遇折射出广东近海海洋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作为中国沿海9个重要海湾,位于广东的环珠江口湾区,在日前公布的《2011年海洋环境质量公报》里显示:“水质极差,劣四类海水点位比例均超过40%。”
而根据6月21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公布的《2011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披露的数据显示,广东近岸水域劣四类水域的比例从2010年的8.5%下降至5.4%。
“目前国内的环保投入还很欠缺,官方提供的数据受监测时机和地点的影响,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博士黎坤表示。
南海海域污染数广东,广东污染数珠三角,广东沿海各大城市近岸海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伴随着珠三角“工业化”的迅速崛起,生活废水直排、工业废水超标排放这些“中国制造”的副产品,也正让广东近海成为一个巨大的接纳污水和污染物的垃圾场。
而久负盛名的珠三角工业重镇——深圳、东莞、广州、中山、珠海环绕环珠江湾区,这里石化、印染、造纸等企业众多,成为“水质极差”的“最大贡献者”。
最后一代渔民
8月1日12时整,南海海域2012年度“休渔期”结束,梁德裕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出海远航做准备。而就在离虎门新湾渔港不远处,成片的咸鱼被晾晒着。近200艘渔船停靠在新湾渔港,休渔期一结束,它们将扬帆出海。
老梁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大海。休渔两个半月的“陆地生活”将是他最难熬的时光,而大海在这两个多月休养生息。
“大鱼好难网到,化工厂太多,很多鱼都没有啦。在近海区域,根本打不到鱼。所以渔民大多一起去较远的海域。”梁德裕很是怀念早年在近海打渔“早出晚归”的日子。
老梁感叹,他们或将是珠江口最后一代渔民了。“本来年轻一代就不愿再从事这样的苦活,另外,珠江口汇集了诸多剧毒污染的电镀废水,玻璃废水以及一些煤电、化工厂等一系列偷排污企业,海水污染导致鱼类减少。打渔作为世代传下来的一项生计或将终结。”
在海洋渔业严峻现实的背后,还有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日益严重的广东近海污染现实。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文斌日前公开表示,广东近岸水域劣四类水域都集中在珠江口等海域,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2010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劣质水质标准大概是2600多平方公里,在近岸海域的面积比大概是8.5%,2011年劣质海水水质占近海海域的面积的比例是5.4%,比2010年劣质海水的水域比例减少了3.1%。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广东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也证实:与2010年同期相比,珠江河口因氨氮浓度下降,水质由Ⅴ类上升为Ⅳ类,漠阳江河口因总磷浓度下降,水质由Ⅲ类上升为Ⅱ类,水质变好;磨刀门水道河口因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上升,东江河口因氨氮浓度升高,水质均由Ⅱ类下降为Ⅲ类,水质变差。
石化、印染、造纸三大污染源
除了直接排污大海,陆源污染也是临海海域污染的重要因素。
如《公报》中显示:去年珠江等主要入海河流径流携带入海的COD、石油类、营养盐、重金属和砷等污染物约102万吨。其中,由珠江八大口门径流携带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约为76万吨,入海排污对近岸海洋环境的影响巨大。
广东全年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中,七成多在珠江三角洲区域内进入南中国海。而珠江口作为珠三角多条河流的入海口,上游和东西边的污水、垃圾等都汇入该块海域,被民间称为天然“垃圾回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