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低迷、内需不振,正让食用油企业苦不堪言。受美国5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影响,不仅美国本土的大豆、玉米等农作物深受其害,作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大豆成本上涨,影响粮油加工行业。
小包装油压力最大
中粮集团旗下的中国粮油控股今年6月28日发布盈利警告,这家中国粮油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宣布,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总体上涨,国内大豆等油籽压榨产能持续增加,相关产品价格涨幅不及原料,内外行情倒挂致使集团产品毛利空间受限,上半年综合利润同比可能显著减少。
其实,从中粮控股历年年报就能发现,粮油加工行业的利润正在逐年缩水。2008年~2010年,中粮控股归属公司权益持有人的净利逐年下跌。虽然2011年净利同比增长了39.13%,达23.68亿港元。但值得注意的是,2008~2011年,集团利润率连年走低,依次为6.28%、4.45%、3.18%,到2011年仅为2.88%。
不仅中粮,益海嘉里所属的丰益国际近年来利润率也持续下降,从2009年的7.88%下降到2011年的3.58%。
目前大豆的远期进口成本已超过5000元/吨,在期货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带动下,现货价格也超过了4700元/吨。更不正常的是豆粕的价格,豆粕价格已接近大豆价格,从7月中旬的3600元/吨一路飙升至4350元/吨,短短一个月涨幅超过20%,距2008年历史最高价仅差200元。
目前粮油企业利润尚可是因为豆粕价格比较高,市场需求较大。但是一旦过了9月,到了季节性消费淡季,豆粕价格下调的可能性很大。豆粕价格下调,而大豆价格居高不下,企业盈利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等豆粕价格降到4000元/吨以下,粮油企业要保持盈利只能提高豆油价格。
以占中国市场份额第一食用油品牌的金龙鱼为例,丰益国际财报显示,2011年虽然金龙鱼在中国市场份额从26%上升至27%,但受2011年头7个月限价政策影响,加上原料成本上升,税前利润仅为8530万美元,同比下跌了43%。
公开报道曾显示,今年以来,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食用油品牌先后出现提价。
但分析人士认为,在国家对粮油市场的调控政策下,中粮等大型企业还能通过期货市场弥补现货市场,通过压榨业务等其他业务把控利润,但单一的小包装油将面临较大压力。
一家食用油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士说,原材料上涨已到了令人难以承受的地步,这几年一直“忍着”。“不到承受不起谁会轻易涨价?”该人士无奈地说,“现在小包装油市场并非垄断性经营,竞争激烈,但是大企业不涨价,小企业只能忍着。”
在这种情况下,益海嘉里、中粮等大型企业开始延伸自己的产业链。益海嘉里所属的丰益国际2011年开始了糖业务,并一举占领当年集团业务的7%,而其包括小包装油在内的消费品业务所占比重从2010年的10%下降到2011年的4%.中粮更是采取全产业链策略,旗下业务延伸到了房地产。不过,在房地产行业同样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去年中粮地产净利仅为4.22亿元,同比下跌了26.82%。
政府应该趁目前油价还比较低的时候,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油脂的储备规模,应对未来油脂价格大的波动。目前对企业来说可操作的手段不是很多,对政府来说,整个食用油价格还不具备全面上行的势头,企业需要大量的补贴。
(关键词:产业链 小包装 食用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