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籽油抗跌性强

导读: 9月份下跌行情启动以来,菜油在油脂“三剑客”中始终呈现出“抗跌式下移”和“期弱现强”的特点。一方面,9月份以来,期货市场大连豆油和棕榈油主力合约分别暴跌1000元/吨和1200元/吨左右,郑州菜油1301合约跌幅仅约850元/吨
关键字: 食用油 菜籽油 价格

传统的“金九”行情并未使国内菜籽油价格受益,究其原因,不仅在于今年食用油整体供应相对充足,更在于备货需求不温不火、旺季偏淡。


  期现货市场均表现出抗跌性


  9月份下跌行情启动以来,菜油在油脂“三剑客”中始终呈现出“抗跌式下移”和“期弱现强”的特点。一方面,9月份以来,期货市场大连豆油和棕榈油主力合约分别暴跌1000元/吨和1200元/吨左右,郑州菜油1301合约跌幅仅约850元/吨;另一方面,国内现货市场四级菜油报价仅下跌200~300元/吨,基差持续坚挺,反映出即期现货供应紧张的事实。而这两个特点相互影响、贯穿出现,使得油脂板块的系统性下挫对菜油的冲击相对较小。首先,由于新季菜籽主要集中于国储手中,导致压榨企业存量偏低,原料供给不足引发菜油现货紧俏。加之菜籽价格稳中趋涨,抬高了菜油的生产成本,报价高企合情合理。如果按照5300元/吨的菜籽价格和2750元/吨的菜粕价格计算,菜油理论生产成本高达10950~11000元/吨,与目前10900~11300元/吨的现货报价基本持平或略有贴水,这种结构令成本支撑效应相对凸显,并给予市场较强的参考。


  其次,随着菜粕消费步入需求淡季,企业出货压力增大,市场成交偏弱,在国产加籽粕的带动下,菜粕价格弱势特征渐显。如果油粕价格“双降”,必然导致油厂压榨效益受到严重侵蚀。目前,湖北菜籽压榨收益已从8月底的48元/吨下滑至-42元/吨,主要在于菜粕价格趋弱降低了其贡献度。笔者认为,既然菜粕市场已进入低迷期,油厂将会更多地从菜油价格上涨中寻求“安慰”。


  最后,在近3个月菜油与豆油价差急速缩小的带动下,两者现货价差也逐渐走低,导致豆油替代优势弱化,而价差的修复令菜油市场受到变相支撑,这也是菜油价格相对抗跌的原因之一。政策与进口将冲击菜油价格


  菜油市场的抗跌性并不代表其价格重心不会下移,尤其在油脂价格继续探底的背景中,政策压制与低价进口菜油的冲击将不可避免。


  近日,国家粮食局发布了《确保节日期间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明确了调控的重要性和实施措施。在国储大豆库存持续释放的情况下,国储菜油抛售的时间窗口很有可能在10月份开启,当前市场的谣传将会为政策调控作铺垫,令政策“天花板效应”通过对期货盘面的影响而向现货传递,导致菜油市场前景不太乐观。据推算,今年年底国家菜油储备可能达到260万~290万吨,远期供应压力相对较大。


  作为国家储备的补充,10月份之后进口菜籽和菜油将会大量涌向国内市场。据了解,由于前期进口成本偏低、效益较好,10~12月份菜籽到港量有望分别达到50万吨、35万吨和30万吨,使得2012/2013年度进口总量达到创纪录的350万吨,折算成菜油约145万吨左右,对应价格可能在10400~10800元/吨,对国内菜油具有较强的使用替代性。


  不过,因地域性和食用习惯的差异,低价进口的菜油(或菜籽折油)在令国内市场承压的同时,也将导致报价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即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消耗国储为主,价格较高,东部沿海地区对接进口,价格相对便宜。


  值得说明的是,尽管供应无近忧,但可能存远虑。由于四季度食用油销量约占全年总销量的40%左右,需求行情的阶段性爆发不容忽视。而如果政府抛售“靴子”如期落地,因新旧收储的菜油成本理论差距并不大,顺价销售将难以对期现价格造成重创。市场成交情况若表现良好,需求人气攀升反倒可能对价格起到保护作用,这是未来菜油价格上涨的重要突破口和源动力,需要跟踪关注。


  就现阶段而言,在周边豆油和棕榈油市场跌跌不休的拖累下,菜油市场恐怕“独木难支”,“抵抗式”惯性下行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预计后期成本支撑力将在下跌中愈发明显,而国储释放将会对价格上涨起到牵制力,多空因素的较量令菜油未来走势不确定性增加。建议终端采购方谨慎建仓,可等到10月份行情相对明朗之后再逢低入市,以防止库存贬值。

(关键词:食用油 菜籽油  价格)

(责任编辑:0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