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更多、花更艳、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当人们不再单纯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时,这些对环境的需求变得日益重要。过去的10年间,中国林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破解林业发展瓶颈,走适合中国发展的林业之路?日前,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林学会理事长江泽慧率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代表团考察了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等林业发展强国,以期通过实地调研、交流寻找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借鉴之经验。
自然保护区助力森林保护
德国是全球公认的现代林业发祥地,是林业永续利用思想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林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数据显示,目前德国森林面积达107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0.7%,森林总蓄积量32亿立方米,平均每公顷蓄积量高达330立方米,在欧洲国家中居首位。德国也是著名的“法正林”等学说和近自然林业的理论和技术创立国,现已实现很高的森林经营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是中国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
在考察中,调研组了解到,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德国重视保护的各项措施密切相关。德国划分出580个天然林保护区,12个生物圈保护区,12个国家公园、85个自然公园和5171个自然保护区,在这些区域内重点对天然林进行保护。
斯洛伐克的经验也值得借鉴。从1987年开始,斯洛伐克就开始大范围的林业状况监测和普查,通过监测,了解森林状况,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为了保证树种的安全繁殖,防治基因缺陷,斯洛伐克还实行了一系列树种保护和改良计划,划出专门林区作为树种培育园。根据林业管理计划,除特殊情况,不得对林地进行完全砍伐。并要求所有林地开发人必须在两年内对其开采过的林地进行重新种植。种植的面积中至少30%以上是国家鼓励种植的品种。此外,大量资金还用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抢救,特别是因环境污染等原因造成损害的林地的恢复改造等。在多措并举之下,斯洛伐克的森林覆盖率超过40%。
“近自然林业”为基础的经营理念
江泽慧指出,美好的森林有赖于科学的经营。森林科学经营的经验对逐步提高森林质量和蓄积量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据了解,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造林运动中,德国大部地区的天然林被改变为针叶树种人工林,致使天然林几乎全部消失。大规模的人工林经营所带来的生态经济问题,如地力衰退、病虫害加剧、景观单调、风灾雪灾加重等问题,促使德国在20世纪后期逐步在针叶林中引入阔叶树种,并且按照混交、持续、与环境相适应的原则充分发挥森林的多功能作用,使森林的组成和结构与原始林相一致。在这种“近自然林业”理论的指导下,森林生长明显好转,平均蓄积量和生长量大为提高。
此外,在森林经营方面,德国作为林业法律法规最为健全的国家,坚持依法治林,严格管理。通过森林法、自然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约束,对森林的基本经营活动,如林木种苗的引进、生产、销售乃至狩猎活动等都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这些措施在持续提高森林平均蓄积量和生长量的同时,保持了与自然生态、社会环境多种要求的高度协调和谐。
奥地利这个森林覆盖率达47.2%的国家也一直都把“接近自然”作为经营的基本原则。虽然其森林资源总量约80.5%均属私人所有,但林场主无论从树木幼苗的培育、林木养护、林木采伐各方面,绝不会使采伐量高于生长量,经济地利用森林资源也使林场主的收入得到了保证。
通过调研,调研组认为,各国在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业法规、公众林业教育、城市森林、造林研究等方面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关键字:林业 环境 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