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市场具有“金九银十”的惯性思维,且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在豆油价格探底回暖之际,下游成交出现了罕有的放量,市场信心有所恢复,节前备货提振有望维持到9月中旬。
豆油现货价格的回暖主要受到“美盘-国内期货-现货”路径传导,一方面,豆油现货回暖更多取决于期价的反弹,期价走势则需要看美豆走势,由于美国大豆生长优良率维持在64%左右的高位,远高于去年同期的30%水平,一旦天气炒作失灵,美豆期价将会再度寻底,影响国内豆油期现货市场。另一方面,豆油供应充足,油厂库存和国储库存分别维持在100万吨和130万吨以上的高位水平,去库存尚需时日;加之国储大豆抛售轮番进行、进口压力仍在增加,价格还将承受供给的冲击;且小包装食用油零售市场已掀起降价促销潮,抢夺市场份额,倒逼散装豆油提价幅度,价格大幅上涨还是缺乏动力。
天气炒作助力但难持久
每年7—9月是大豆等秋收作物灌浆、结荚(粒)的关键时期,此时全球主要大豆生产国—美国的天气变化牵动着期货市场神经。由于美国中西部春季遭遇过量降雨,导致大豆播种推迟,发育落后于正常进度,因此易受不利天气损害。目前,未来降雨情况尚不明确,加之后期早霜威胁的存在,使豆类维持高位震荡走势。今年灾害性干旱虽然不会发生,但大豆生长进度明显慢于正常水平,这将成为新豆产量的最大担忧。
美国农业部8月供需报告对大豆的收获面积、单产、总产以及期末库存均不同程度下调。咨询机构ProFarmer于8月23日表示,今年大豆产量为31.58亿蒲式耳,单产为41.8蒲式耳/英亩,低于美国农业部预测的32.55亿蒲式耳和42.6蒲式耳。产量下滑的部分原因在于收获面积低于预期。
实际上工业品看需求,农产品看供给。天气因素的真正影响要到最后用产量来验证。当时看到的灾害,到最后也许并不会那么严重。对农产品走势而言,天气仅是导火索而已。此次Pro Farmer报告虽然成为大豆继续上涨的催化剂,但美国大豆单产水平能否取得恢复性增长,仍要取决于生长季节剩余时间的有效降雨量。8月天气炒作,令市场增加了不少天气升水。进入9月份以后,美国大豆产量将会逐渐明朗,尽管多头一直期待让天气威胁来得更猛烈些,但美豆生长优良率基本维持在62%-67%的历史高位区域,美豆丰产已“板上钉钉”。随着时间不断推移,豆类油脂的“天气市”特征也将走到“穷途末路”。
原料大豆供应充足
国内大豆进口量大幅增加。海关数据显示,7月中国进口大豆720万吨,较上月上升3.9%,同比增加22.7%;7月中国食用油进口84万吨,同比增加15.1%,1~7月食用油进口量为468万吨,同比增加17%。另外,自8月8日起,我国每周四进行50万吨定量东北临储大豆拍卖,持续拍卖增加了大豆供应。从目前现货市场供需来看,国产大豆市场交投清淡,进口增加再加上抛储传闻落实,豆类价格进一步受到拖累。
开机率提高 压榨量高于预期
国内油厂开机率继续提高,随着天气转凉,限电结束,加上大豆压榨利润转好,油厂开机积极性有所提高,部分前期长时间停机的油厂陆续恢复开机。截止8月25日的一周里,全国各地油厂大豆压榨总量提高至143.71万吨,周比增长11.10%。由于油厂开机率提高明显,目前来看,8月份大豆压榨量可能高于预期达600万吨左右。2013年自然年度全国大豆压榨量总计为3933.542万吨,较2012年同期增加214.98万吨,增幅5.78%。
棕榈油库存继续高位徘徊
目前国内主要港口棕榈油库存在103万吨左右,国内库存但仍处相对高位,去年同期主要港口库存仅为68万吨左右。
7至10月为棕榈油增产周期,未来棕榈油供给压力将逐步增加。有机构预计,年底马来西亚棕榈油结转库存将增至244万吨,甚至会增至280万吨。船运调查机构SGS称,马来西亚8月上半月棕榈油出口较上月同期增加18.7%,至63.65万吨。其中,出口至中国18.49万吨,较上月同期增加127%。而中国增加的这部分进口棕榈油将在中国港口堆积,打压国内棕榈油价格。
综上所述,虽然在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国内会进入旅游旺季,食品、餐饮等消费都会明显增长,终端用户会提前进行油脂备货,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假日前夕的油脂行情。但目前距离假日时日不多,而且政府通常会在中秋、国庆双节期间,要求各地保持物价稳定,因此,油脂价格将难以出现大幅上涨旱情。初步预计,未来两周国内油脂市场将进入窄幅区间振荡格局。
(关键字:双节 油脂 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