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缺失让消费者吃“糊涂油”

2013-9-30 9:49:45来源:粮油市场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国庆节临近,食用油销量大增。

占据市场相当份额的食用植物调和油长期以来缺乏国家标准,导致市场上调和油鱼龙混杂,名称标识“迷人眼”,配料比例成各商家“最高机密”,一些无良商家甚至以次充好,欺骗和坑害消费者,让调和油消费变得不明不白。

调和油“噱头”多“现在每逢过节,单位都要发油,不是大豆油,就是大豆调和油。”消费者小张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他说,家里面仅单位发的油一年都吃不完。

“这些油便宜,至于品质,我觉得肯定不如那些精纯茶油或者橄榄油。现在转基因大豆闹得这么凶,我还是老老实实在超市买好一点的食用油吧。”记者注意到,小张的购物篮里已经放了几瓶茶油和橄榄油。

调和油由多种油脂组合而成,不同的油脂成本不同,从而形成了较为低廉的调和油价格。记者走访北京、长沙等地的超市发现,大豆食用调和油的价格只有精纯大豆食用油的1/3,甚至更低。薄利多销,这样的产品自然也是市面上销量最高、走货量最快的食用油脂之一。

在长沙家乐福超市了解到,普通的精纯食用油虽然品质较好,但价格也高。一般每卖几桶精纯食用油,调和油都能相应的销售几十桶甚至上百桶。负责油脂货区的业务员告诉记者,普通消费者选购调和油的不多,大部分都是商铺、机关、学校食堂、饭店等。“一桶调和油便宜几十元钱,量大就能节省不少钱。”业内人士表示,调和油低价的原因主要是廉价油脂是调和油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市面上,细看调和油的构成,大豆油、棕榈油、菜籽油等是主角。比如目前流行的茶籽调和油、玉米调和油,菜籽油和大豆油占了很大的比重。”除了一些低价调和油,一些高端食用油生产企业也利用调和油作为盈利的重要手段。比如产品名称以“亚麻籽油、茶籽油、玉米油”等高端食用油为开头的调和油,其主要构成大部分为大豆油和菜籽油,加以少量的亚麻籽油、茶籽油、玉米油,价格却比纯种的大豆油或油菜籽油高数倍。

记者采访了多位消费者,他们都表示“对于调和油的具体构成不太了解,总是被调和油那诱人的抬头所吸引”。企业对于调和油的大力宣传也成为调和油销量一路飙升的重要原因。金龙鱼在各大媒体平台对调和油进行大力宣传,“超级丹”的阳光形象、1:1:1的宣传让调和油成为消费者眼中“营养丰富、价格低廉、居家消费”的最佳选择。

“大豆油、大豆调和油受到转基因的影响,我们比较顾忌。茶籽调和油、橄榄调和油等这些从名字上看起来比较高端的食用油比纯茶油价格低,但毕竟含有更高级的食用油,所以我们更倾向于选择这些油。”消费者王先生告诉记者。

业内人士认为,调和油可以调节多种脂肪酸在油品中的含量,从而实现儿童、老年人等不同人群人体营养均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口味,比起单类植物油还有性价比高的优势。

“但是商家把各种各样的植物油调到一起,各个厂子、不同批次、怎么配比都是根据生产情况配置,随意性较大,并不一定能起到以上的效果。”成分配比就像“雾里看花”“调和油的标准比较难以界定,虽然经过多年的酝酿,但是目前依然没有出台。”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副会长左恩南对记者表示。

目前市场上很多食用油已经有了国家标准。花生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第二版国标已于2003年修订完成;2008年,亚麻籽油也更新了国标;新近流行的橄榄油与油橄榄果渣油也于2009年制定了相关国家标准。2004年,新的国家食用油标准开始施行后,食用调和油市场的随意勾兑现象、标识混乱、名称繁杂等问题引起了市场监管部门的注意,于是制定食用调和油的国家标准进入工作议程。然而目前,市场上流通的食用调和油只有企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

数据显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调和油市场份额逐渐扩容,产量占据我国小包装食用油的半壁江山,

消费量占小包装食用油消费总量的30%以上。同时,调和油产量也在高速增长,2011年产量达到238万吨,较2010年增加两成以上。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市场上少数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利用消费者对调和油缺乏了解这一空挡,混淆概念,随意冠名。一些不法分子以次充好,扰乱食用调和油市场,欺骗和坑害广大消费者,给食用调和油市场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行业标准,这就给企业创造了一个“寻利”的空间。花生调和油中有一滴花生油是否就是花生调和油;花生油、茶籽油、橄榄油等调和油中,各个品种的具体比例是多少。大多数企业对此都选择三缄其口,或者做出模棱两可的说明。

去年8月,在中储粮召开的进军食用调和油市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储粮公布了“金鼎”调和油中各品种油的比例。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芝麻油、橄榄油、茶油配比分别为47.5%、41.4%、6%、2.5%、1%、0.4%、0.6%、0.6%。该配方委托中国粮油学会权威鉴定并监制。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食用油企业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公布调和油配比。业内人士曾认为这是树立食用调和油行业典型、促进市场健康发展、重塑调和油市场形象的重要机会。不过1年过去了,标准何时出台依然是未知数。

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何东平表示,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久久不能出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有效准确的检测方法。也有专家表示,从生物化学的角度说,植物油混合在一起后,确实很难检验,所以企业要从原料购入时就向社会公布,以实现透明化。

由于缺乏有效准确的检测方法,食用调和油国标迟迟未能出台,这就给一些食用油企业创造了一个“寻利”的空间。对此,有专家建议,粮油企业应定期公布原料购入数量,这也许是一个折中的办法。

(关键字:国标 消费 糊涂油)

(责任编辑: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