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产能过剩应是“总量压减”

2013-10-17 10:32:04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为了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此前,中国也曾多次面对产能过剩问题,但每次化解产能过剩的工作结束后,产能过剩反而进一步严重。

中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这就意味着一方面要调减相对落后的产业,一方面培育壮大先进产能。因此,中国目前既鼓励创新与升级,又要消除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是一个“腾笼换鸟”的漫长过程。这要求解决产能过剩不能操之过急,但考虑到过去的教训,往往是一些产能越灭越多,因此,当前化解产能过剩的工作不能继续重复老路。

中国不仅传统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即使一些新兴行业也过剩严重,比如风电、光伏、动漫等产业,这说明造成产能过剩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不是经济周期的产物,而是这些领域内部分行政干预造成的特殊现象,是凯恩斯主义的必然结果。以往,过度重视发展速度,而见效快、可掌控的是投资,地方政府通过廉价供地、税收减免、低价配置资源等方式招商引资,助推了重复投资和产能扩张。

2008年刺激行动开始,受次贷危机冲击后,中国决定进行巨额的基础设施投资,与此同时各大国有企业大量借款,这些企业不得不进行产能扩张,尤其是一些新兴行业受到中央到地方的财政与金融扶持,这抵消了2007年开始抑制经济过热的成果,使得一些产能过剩普遍化与严重化。

长期来看,对行业投资进行审批的管理方式需要改变,它是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2000年后的最初几年,入世吸引了大量产业投资引起上游产业供给紧张,钢铁、电力等供不应求,但是却继续严控产能,由此引起通胀与供给紧张,使得投资一旦放开又出现一窝蜂现象。在这些领域,应该用市场的手段配置资源而非行政。

一旦产能形成往往又受到地方政府保护,因为这些企业事关当地GDP、税收与就业。地方保护主义是产能过剩无法解决的主要原因,而GDP主义导致的地方政府政绩比赛又是制造产能过剩的原因。因此,化解产能过剩必须让政府与市场划清界限,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放弃制定GDP增速目标的做法。事实上,中国不能继续以创造更多产能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这样会导致严重的债务危机,因为产能过剩背后是债务的堆积以及无法偿债的风险。

解决产能过剩应是“总量压减”,不能变成“产能转移”,防止过剩产能向西部迁移。“腾笼换鸟”也不是“腾笼放鸟”,既要把“老鸟”放出去,还要把“新鸟”引进了,但是,“新鸟”不能继续依靠政府来“养”,而是要打破各种垄断和审批限制,给予市场更多的自由,让市场来解决。

(关键字:产能 过剩)

(责任编辑:00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