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库存预期失望期现同步看淡豆油后市

2013-12-17 11:21:27来源:上海中期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上周豆油主力大幅回落,豆油自身基本面缺乏变化,需求不力加之棕榈油支撑不再,期价在内忧外患下走弱。

一、新作大豆集中到港,需求旺盛暂时抵抗庞大供应

10月份集中出口的新作美豆开始逐步到港,根据最新的进口大豆到港船期统计,11、12月国内进口大豆到港量将大幅攀升。11月进口大豆到港预计为656万吨,但实际完成卸货的为600万吨,因此12月初期仍有部分油厂没有开工。但12月的供应量总体将非常大,预计将超过750万吨。两月的进口大豆总量有可能超过1400万吨,且1月份的到货量也将较为集中。当然,由于到货非常集中,国内港口拥堵的现象将难以消除,因此油厂方面的实际供应量可能不会有那么大,但这并不影响进口大豆供应越来越宽松的局面。

再看国内的压榨情况,丰厚的压榨利润使今年国内的压榨量明显高于往年,尤其是8月之后,连续出现接近峰值的每月600万吨的水平。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南美大豆可消耗量减少,美豆新作尚未到港,部分油厂缺少原料,开工率有一定下调。但进入11月下旬,新豆到港使油厂开工率逐步恢复,11月最终压榨量接近600万吨。12月第一周压榨量已达到160万吨,预计11、12月压榨总量将超过1200万吨。供需对比,目前进口大豆港口库存在525万吨,12月的具体到港量将决定至1月初港口是否能重建库存至600万吨一线上方,我们认为这属于大概率事件。美豆物流方面的优势在本季表现的非常明显,收割的及时和出口装船能力的稳定使得国内进口大豆难以出现阶段性失衡的局面。

去年国内豆油的去库存自11月中旬开始至1月底,消化了近50万吨的库存。但是今年的情况与去年依旧略有不同, 11、12月大量的美豆集中到港,较去年同期预计到港量增加250-300万吨,1月份也有继续增加的可能,按照18%的出油率约为50万吨左右的豆油。换句话说,即使豆油消费量能够出现类似去年的季节性上涨,但相对庞大的集中到港供应将有较大可能使豆油商业库存继续维持在100万吨一线的水平。从这一点上看,豆油目前的走势也符合这一预期,仍维持今年8月形成的震荡区间内。目前新作大豆集中到港已无悬念,若无棕榈油支撑料油脂将再现弱势,因市场做多情绪不在。

二、油粕比价顺利走出下行通道,目前维持震荡筑底态势

从本年度6月开始,现货成交长期保持平稳清淡的状态,中间环节的贸易商则长期观望,油厂本身的销售压力随之上升,这使豆油价格方面的压力会持续了较长时间。但10月国庆后,由于四季度进入豆油春节备货期,节后6800元/吨一线的豆油期价刺激低位买盘。处于四季度较强的备货需求,贸易商大多认为豆油现货价格已经处于低位,开始逐步介入市场。从现货市场成交来看,10月8日开始,豆油现货成交量有明显的回升,虽然商业库存截至11月15日仍维持在100万吨一线,尚未下降。但对比去年,在压榨量较大的10月中,商业库存维持不变已属不易。

上周马来西亚出口数据显示出需求的疲弱,马棕终于破位下行,经历了1个半月的调整,在缺乏进一步利多数据支撑的背景下,期价回吐前期天气升水。至此,基本面本无利好的豆油市场再度破位下行,本轮下跌豆棕同步完成,豆棕价差稳定,这也从侧面表现出本轮下跌属于油脂整体利多预期不足导致。后市由于美豆集中的到港依旧制约了油脂中间环节贸易商的采购意愿,加之贸易商环节在国内油脂行业小包装推广的背景下,参与度已远不如前,故今年面对供需双方均出现的季节性增长,豆油备货需求的增长较为有限,去库存进程毫无征兆。

就油粕比来说,油粕强弱关系尚未根本转变,进口大豆的集中到港和年末油脂消费季节性特征并不明显,导致油粕比价11月底开始再度呈压下行,整体上油粕比仍处于震荡寻底阶段。

今年四季度的去库存预期令市场失望,双节备货期已过半,商业库存仍维持在100万吨以上。后市庞大的进口大豆供应到港,油脂供应压力将进一步增加,这令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同步看淡后市。因此,油脂目前再度陷入空头格局,期价重新进入寻底阶段。

(关键字:去库存 期现同步 豆油)

(责任编辑: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