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粮油业寻求“深度融合”

2013-12-20 9:45:03来源:滨海时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在聚龙集团党委副书记孙卫军看来,今年以来,滨海新区内的外企、国企、民企等不同所有制体系的粮油产业正在从激烈竞争关系向协同竞合趋势发展。

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众多粮油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延伸产业链的解困方式。而在企业产业链被拉长的过程中,企业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合作空间开始逐渐释放,粮油企业的“融合效应”已经在滨海新区内显现。

延伸产业链解成本压力

事实上,众多外资粮油企业都在企图扩大中国粮油市场占有率。以美国为例,近年来,一直在不断加大农产品的输出。在2009年前,中国从美国进口玉米几乎为零。但从2010年起,中国成为美国玉米的主要买家。截至2012年末,中国三大主粮净进口总数为1900万吨左右,2013年前7个月的总数也已达1143.9万吨。

“我国粮油原材料对外依存度依然很高,国际市场价格的风吹草动,都直接波及国内的粮油市场,并与饲料价格、猪肉价格形成连锁反应。”孙卫军向记者表示,本土食用植物油加工产业要想降低成本,实现食用油价格的可控,应寻求产业链的多方延伸,向上游种植产业以及下游物流、销售业延伸,努力满足全产业链的发展。

据介绍,目前,滨海新区益海嘉里、嘉吉等多个粮油企业已经开始布局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同时,以聚龙集团为代表的国内企业也开始了向产业上游原料市场布局,在海外建种植基地实现产业链的拓展。“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棕榈种植基地和压榨厂已经达到了油脂经营总量年均100万吨的水平。同时,我们打造的粮油产业专业物流,更实现了降低自身运营成本。”孙卫军说。

粮油产业链寻求“互利互融”

除了粮油企业自身以延伸产业链寻求“解压”外,滨海新区粮油产业内,以往企业间激烈的竞争环境也开始逐渐转变。“今年以来,粮油企业之间贸易往来、咨询合作的机会开始增多。”孙卫军说,滨海新区粮油产业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态非常明显,外企、国企、民企等不同所有制的粮油企业都聚集在这里,技术交流、资源共享让新区粮油产业实现了深度融合。

在临港经济区粮油产业园里,大豆在中粮、京粮等企业被加工成食用油;剩下的豆粕直接转运到金光粮油等企业,经过分离后生产大豆蛋白、蛋白纤维和糖;而豆渣又被运输到饲料加工企业,制作出了饲料。一颗大豆在众多企业无缝对接与深度合作下,大大增加了附加价值,同时更降低了企业间的运营成本。

新区打造粮油产业示范区

今年,滨海新区临港经济区粮油产业园正式被认定为天津市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粮油食品),临港经济区粮油产业园的“大粮油”产业链正在形成并不断完善。预计到2015年,年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的临港粮油加工产业集群将初具规模。届时,临港将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粮油食品综合加工基地,形成年产1000万吨压榨油和400万吨精油的产出规模,食用油日产量将超过1万吨,可满足2亿人的食用需求。

此外,天津市粮油集团今年也已投入12亿元在临港经济区建设“临港经济区利达粮油加工基地”。该项目占地27万平方米,建设日产1000吨的面粉加工厂、面条车间,日产100万个主食馒头车间及附属配套设施,提高区域粮食供给能力。随着粮油集团与滨海新区发展的进一步对接,滨海新区粮油产业链将进一步延伸,滨海新区粮食应急体系也将实现升级。

(关键字:天津 滨海新区 粮油业)

(责任编辑: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