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4日,国内沿海地区主要油厂一级豆油平均报价为6020元/吨,由于各地价格不同,主要运行区间为5950~6050元/吨,与10月20日相比,上涨200元/吨,涨幅3.4%。分析其上涨原因,9~10月份进口大豆季节性减少,导致豆粕价格上涨,在比值的拉动下,豆油被动跟涨。
笔者认为,11月中下旬前,豆油有望反弹至6100~6200元/吨,反弹结束将继续震荡下跌筑底。
上年度食用油供大于需
2013/2014年度(10月/9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7035万吨,月平均进口量586.25万吨,而2012/2013年度进口大豆5987万吨,同比增加1048万吨,增幅17.5%。
2013/2014年度(10/9月)大豆压榨总量预计为7100万吨(其中国产大豆压榨200万吨),生产豆油=7100万吨×0.18=1278万吨,豆油进口量135.2万吨,上年度结转库存45万吨,总供给=1278+135.2+45=1458.2万吨;而我国年度食用消费豆油1200万吨,出口量9.41万吨,工业和其他消费110万吨,总需求=1200+9.41+110=1319.4万吨,总供给1458.2万吨-总需求1319.4万吨= 138.8万吨,明显呈供大于需格局。
进口大豆压榨“有利可图”
按11月4日沿海地区进口分销大豆、豆粕、豆油销售价格计算,港口分销大豆平均价格为3680元/吨,豆粕平均价格为3590元/吨,豆油平均价格为6020元/吨,压榨利润=(豆粕平均价格3590元/吨×0.785+豆油平均价格6020元/吨×0.18)-港口分销大豆平均价格3680元/吨-加工费120元/吨=盈利101.7元/吨左右。
按11月份美国进口大豆理论到港平均成本为3400~3450元/吨,计算盈利为331.7~381.7元/吨;而12月份美国进口大豆到港理论平均成本为3350~3400元/吨,以此计算盈利为381.7~431.7元/吨。
以11月4日美豆11月合约收盘1028美分/蒲式耳计算,美国进口大豆12月船期,明年1月到港,理论进口成本为3526元/吨,压榨利润为255.7元/吨。
从压榨利润看,无论是港口分销大豆、远期进口大豆、美国盘面理论进口大豆,都是盈利的,而且利润还是不错的,一旦进口大豆大量到港,无论是现货还是期货,压力不言而喻。
利益驱使油厂增加供给
根据船期统计,10月份南美大豆进口量继续下降,美国大豆开始到港,我国10月份进口大豆到港量将与9月持平略减,预计在480万吨左右。11月份开始美豆将大量到港,统计数量在700万吨左右,而12月份进口大豆到港量为600万吨左右。
在压榨利润良好的情况下,油厂势必加大开工率,增加供给,本来就明显供大于需的豆油,价格更是雪上加霜。在9~10月份进口大豆减少的情况下,美豆期货借助南美播种干旱、美国收割缓慢的双重利好,出现了一波明显反弹,后期继续反弹空间有限。
(关键字:豆油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