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高宁离开后,中粮成为“世界大粮商”的国际化步伐并没有变慢。近日,中粮旗下中粮农业在乌克兰投资7500万美元建设的DSSC码头正式投产,标志中粮在“一带一路”这盘大棋中又下一子。考虑到乌克兰在国际粮食格局乃至政治格局中的特殊位置,中粮的这一着,显得意味深长。
去年,中国取消了实行了九年的玉米临储制度,一方面是出于农业生产供给侧改革、理顺玉米市场供求关系的需要,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玉米库存已经接近库顶,库存成本和监管压力巨大。就在宣布临储政策取消后,2015年度中储粮还收储玉米超过1亿吨,同比增加50%,再创历史新高。
即使如此,中国仍在从乌克兰进口玉米。2014年,中国从乌克兰进口玉米约100万吨,而2015年全年这个数字就跃升至385万吨,占玉米总进口量的82%。
国内库存压力如此之大,为何还要从乌克兰进口玉米?
通往欧洲的桥梁
乌克兰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黑土区,气候类似于美国的堪萨斯州或我国的华北平原,适合冬春季谷物生长,为前苏联生产了超过四分之一的农产品,为其最重要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产地,被称为“欧洲的粮仓”、“苏联的面包篮子”,目前仍为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
我国从2012年开始大量从乌克兰进口玉米等农产品,仅仅几年时间,乌克兰就代替了美国,成为了我国最大的玉米进口国。2015年头5个月,美国向中国进口玉米比2014年同期减少了95%;而这个缺口,是被乌克兰填充的。
除了帮助中国减少对美国粮食的依存度,乌克兰还能帮助中国打开通往欧洲的大门。
虽然曾经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但现在的乌克兰和欧洲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例如,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农业贸易规模比乌克兰与欧洲的农业贸易规模低80%,欧洲才是乌克兰最为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
美国农业部高级经济学家家弗雷德盖尔(Fred Gale)曾就中乌间粮食贸易指出:“乌克兰处于中国希望发展的通往欧洲的新的贸易线路上。这也与中国在世界上某些被忽视的地区促进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相符。”
去年7月,乌克兰政府和欧盟发布消息称,自2016年1月1日开始乌克兰与欧盟之间将试行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临时自由贸易区,使乌克兰与欧盟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一个新水平。
中粮在下“一盘大棋”
此次中粮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海运商业港投资建设的DSSC,为乌克兰目前最先进的农产品中转设施。同时拥有最高的质量标准、环境控制及职业安全标准,将进一步优化乌克兰及周边国家从河流到出海口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提高出口量。这与中粮近几年来布局海外粮食物流体系的总体战略取向相吻合。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该港的地理位置。尼古拉耶夫海运商业港位于黑海航线,毗邻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是黑海地区最大的造船厂,为苏联时期唯一的航母建造总装厂。苏联时代的几艘航母——“莫斯科”号、“列宁格勒”号、“基辅”号等,全部为在此建造。欧洲东南部的黑海航线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而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港,正是位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占据了这个位置,“一带”和“一路”才能真正打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三林曾撰文指出,应“打造从生产收购仓储运输到贸易加工的全球粮食供应链,切实解决我国部分重点农产品缺乏进出口渠道控制能力和定价权的问题。”可见,中粮此举是希望通过控制重要港口、仓储、物流设施,来实现对国际农产品供应链的有效控制,这也是嘉吉、邦吉等国际大粮商的惯有做法。
在乌克兰进行农业投资的风险
当然,在乌克兰进行农业领域投资也并非没有风险。
除了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和敏感地区存在争议,可能对在乌克兰的投资形成潜在的安全风险,乌克兰自身农业发展情况,也存在一定问题。
1、乌克兰货币贬值及其引发的燃料、化肥等价格上涨,可能导致作物种植成本增加;
2、虽然五分之一的乌克兰人工作在农业领域,但高级技术人员不足;
3、农业企业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不足,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力量不足;
4、缺乏长期融资计划;
5、虽然国土面积的70%为可耕地,但一方面存在农地过度耕种、农田退化问题,一方面存在土地不合理使用问题,40%的土地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
另外,据乌克兰法律,外国企业没有权利购买乌克兰土地,只能通过组建合资企业或是租赁土地等方式来使用乌克兰土地。土地的租赁价格根据土地拍卖的结果来决定。而乌克兰土地的价格评估,主要根据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农业基础条件设施来决定。
中粮此次出面投资DSSC码头的“中粮农业”,原名为“中粮来宝农业”,其前身来宝集团在被中粮分两次鲸吞收入囊中之前,为亚洲地区最大的农产品、大宗工业原料供应商和物流服务商,在世界上主要的谷物、油脂和糖主产地都布局有物流和仓储渠道以及港口,但在这些行业都并未形成行业垄断地位。
(关键字:中粮在乌克兰投资建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