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煤海”贵州煤炭产能大幅缩减 但产业发展困难

2016-10-13 10:08:45来源:中国煤炭资源网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贵州省统计局消息,为了解当前煤炭行业去产能、去库存的情况,省统计局近期组织对省内重点产煤地区六盘水市、毕节市、遵义市开展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全省煤炭产能大幅缩减,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2013-2015年,全省共关闭退出中小煤矿385处,淘汰落后产能4464万吨/年;完成改造升级煤矿122处,淘汰落后产能1645万吨/年;兼并重组煤矿617处。其中,六盘水市、毕节市、遵义市共关闭退出中小煤矿208处,淘汰落后产能2693万吨/年,分别占全省的54%和60%。

根据《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要求,贵州省重新核定了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目标:在现有生产矿井709处(不包括省内央企)、产能15159万吨/年的基础上,未来3到5年内,再关闭、退出煤矿500处左右,化解产能7000万吨;2016年计划关闭退出煤矿100处,压减产能2000万吨左右。

2016年1-5月,全省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3.0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3%;利润总额4.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3.1%;税金30.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1.7%;月均工资3631元/人,比上年同期下降4.5%。

在全国煤炭市场价格低迷的情况下,贵州省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呈现三个特征:

电煤成本倒挂

毕节市吨煤平均成本(含税费)约294元;六盘水市吨煤平均成本为262.5-363元;遵义市吨煤平均成本约330元。而全省电煤吨煤标准电煤进厂价为290元,除去运费、税费,吨煤亏损为20-100元。煤矿企业供应电煤基本全部亏损倒挂,亏损面达96%左右。

资金较为紧张

煤炭企业应收账款快速增加,承兑汇票的比重不断上升,有的甚至达到70%。同时,银行对煤炭行业盈利前景不看好,实行贷款上浮新增贷款利率5%-20%的做法。省内煤矿企业财务成本不断上升,行业负债率平均为69.3%。如鑫盛煤化工2011年投产,迄今累计亏损8.22亿元,占用资金40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1.6%。

停产停建增多

调研的三个市,2015年停产企业140家,停建企业100家;至2016年6月末,停产企业达到162家,停建企业102家。

公开资料显示,贵州有“西南煤海”之称,煤炭资源储量在500亿吨左右,居中国第5位,超过南方12省(区、市)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

但多重因素导致贵州煤炭业发展较为滞后,煤矿大多以小煤矿为主,在全国去产能现况下,该省煤炭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贵州省统计局指出,近十年来,国家对煤矿开采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产能改造标准从9万吨以下提高到15万吨,再到30万吨。煤矿每一轮技改投入较大,效益难以保证,企业难以适应。水矿控股集团,迄今在建、技改矿井占用资金80亿元,公司到期贷款还本付息压力大,项目后续投资融资困难。

按照去产能与兼并重组无缝对接的要求,新批保留矿井必须实行减量或等量置换。由于经营较为困难,部分煤企没有资金收购减量或等量关闭指标,卖给别的煤矿作为关闭指标又价不低债。由于融资较为困难,部分煤炭企业集团难以对区域内煤矿进行实质性收购,也无资金对所收购煤矿的地灾、债务等遗留问题进行赔付,影响煤矿关闭工作进度和矿群关系。

兼并重组后,建设和生产推进难。一是生产经营难。花费巨资整合其他煤矿后,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煤炭价格不高,生产经营难。二是矿井建设难。由于改造矿井融资难,煤炭企业面临停建或缓建的局面,进一步加大企业还本付息压力,进一步增加企业停建或缓建期间通风、排水等高额维护负担。

 

(关键字:煤炭 产能)

(责任编辑: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