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9月我国总共进口植物油近54万吨,略高于之前52万吨的初步估值,较前一个月的52.26万吨环比增长1.7万吨(月环比增幅3.25%),较去年同期的70万吨减少17.74万吨(年同比降幅25.34%)。
不过,今年9月国内进口植物油数量仍然创下年内单月新高,品种间差异仍在进一步扩大。其中,当月进口豆油数量急剧萎缩至2万吨以内,进口菜油单月数量环比增长翻番至5万吨以上。
相比较之下,今年9月份我国进口棕榈油数量急剧增长,达到47.62万吨,创下近八个月来的单月新高。
今年以来我国进口植物油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牛市格局之下的需求回暖态势,尤其是对于国内库存已经降至历史低点的棕榈油品种而言,进口增量并未出乎业内之前的预期范围。
九月我国进口豆油急剧缩量,大豆供应充足、外盘价格滑落“双重影响”
来自海关最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进口三大植物油之中,进口豆油市场出现月环比、年同比的“双降”态势,尤其是单月仅万余吨的到港量,从之前两个月9万多吨的进口量锐减至年内地量水平。JCI资讯认为,参见表格清晰可见,受到今年3月份以来美盘CBOT大豆期价筑底反弹的直接推动,9月份进口大豆到港平均成本较2015年同期上升2.80%,实际到港量仍维持在接近720万吨的近年同期较高水平,对进口豆油的间接抑制作用不言而喻。与此同时,今年9月份期间,正值全球农产品市场聚焦美国新季大豆丰产的利空因素,美元汇率走势异常强劲,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国内进口厂商的采购意愿。
棕榈油、菜籽油到港量激增,九月我国进口数量创下年内单月新高
同样来自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9月国内进口棕榈油数量达到47.62万吨,连续第二个月到港量超过40万吨,月环比增长18.09%,年同比仍然下降16.18%;同时,进口棕榈油平均到港成本超过650美元/吨,较去年同期增长逾一成。究其主要原因,今年3月份之后,国内进口棕榈油市场持续萎靡不振,一方面是因为国内豆油库存总量有最低的60多万吨升至目前的140万吨左右,创下历史同期的次新高,仅略低于去年同期;另一方面,节日市场对于终端消费的提振作用相对减弱,中国CPI指标始终处于“1.0时代”,加之国内职能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堪称史上最严,进口质检部门更一度批量退运“毒棕油”。进入9月份,随着 “双节”(中秋、国庆)备货需求的阶段性回暖,进口棕榈油市场如期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中、加两国曾经在油菜籽贸易领域存在摩擦与磋商,加之国产油菜籽减产幅度明显,临储菜油拍卖在本月刚刚重启,国内菜油市场供求格局明显偏激,间接提振国内菜油市场价格一路看涨,进口贸易数量自然随之明显增长。
依据基本面趋势展望,进入10月份之后,美盘大豆尤其是豆油期货价格持续大幅冲高,马来西亚棕榈油期现货价格跟盘涨至近两年半来的最高点,显著带动国内市场的看涨氛围,随着进口成本不断攀升、国内消费季节性向好,多重利好题材有望进一步提振回升的“热度”。
同时,应当关注的是,外电最新消息称,巴西出口商上周与中国签订了四船大豆销售合同,今年11月和12月交货,这对美国豆价利空,表明未来美国大豆价格必须下跌,才能保持(出口)竞争优势。
(关键字:植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