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进口棕榈油统计数据引发业内关注。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11月国内棕榈油总进口量为44.62万吨,较10月份的27.02万吨增加65.20%,相比去年同期的46.25万吨减少3.50%。其中24度棕榈油进口量28.05万吨,较10月份的15.96万吨增加75.80%,相比去年同期的34.36减少18.40%。44度棕榈油进口量15.58万吨,较10月的10.09增加54.50%,相比去年同期的11.17万吨增加39.50%。较前一个月增幅高达50%以上,这些无疑证明今年中国买家对进口棕榈油需求旺盛。然而进口棕榈油同比仍然呈现下滑的格局。2016年前11个月棕榈油累计进口379.90万吨,较去年同期的524.20万吨减少27.50%。其中24度累计进口256.50万吨,较去年同期的376.40减少31.90%。44度累计进口114.80万吨,较去年同期的144.10减少20.30%。2016年前11个月棕榈油进口国中,马来西亚占42.74%,印尼占57.13%。
船运调查机构ITS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马来西亚12月1-25日棕榈油出口量为845,441吨,较11月1-25日出口的895,625吨下降5.6%。与此相对比,12月前20天的出口数据为环比减少14.4%,出口降幅明显低于市场预期,对盘面利好。而马来西亚棕榈油生产步入减产期,减产效应将进一步发酵。马来西亚棕榈油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新鲜棕榈果的产油率受厄尔尼诺天气影响,加之棕榈油进入减产季节,11月该国棕榈油产量为157万吨,是2011年以来的同期最低水平,环比下滑6.00%,下滑幅度大于市场预期;11月出口量为137万吨,环比下滑4.24%,低于市场预期的9.80%,也低于过去5年的同期均值155万吨;11月库存为165.60万吨,环比增加5.20%,低于市场预期的7.40%。
虽然11月马来西亚棕榈油库存是过去5年同期的最低水平,减少数量在32万吨左右,但环比仍在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出口放慢。出口放慢的头号买家印度的需求急剧下滑。印度宣布废除大面额卢比纸钞,打乱了市场经销系统,需求短时受到抑制。目前豆棕价差始终处于不合理范围,截止12月23日,马来西亚棕榈油FOB近月船期价低于南美豆油FOB价75美元/吨,但仍低于120美元/吨左右的正常价差,而国内豆棕价差在690元/吨,仍低于正常价差800-1000元/吨,买家依旧大多转向采购豆油,导致棕榈油成交始终低迷。另外中国也进入棕榈油传统需求淡季,目前市场基本维持刚性需求,暂无利好消息刺激市场。
今年受到主产区天气因素影响,棕油减产预计较2015年产量下跌9.8%预计为5900万吨,全球棕榈油供需出现了260万吨左右的供应缺口。单从棕榈油方面看,中国现在的市场存在缺油的现状,尤其是棕油现货库存供应有限,一直在30万吨左右徘徊。截至2016年12月12日,中国棕榈油库存量25万吨,较去年同期66万吨下降41万吨,降幅62.12%。随着阿根廷天气改善,降雨量大于预期,而巴西天气良好,大豆丰收在望,再有10天或大规模收割,美豆出口面临竞争,及美元强势,美豆反弹空间预计有限,整体仍偏弱。虽因中国春节即将到来,油脂市场虽然处在备货旺季,但国内棕榈油需求欠佳,且年前资金回笼,棕榈油基本不具备大涨的势头,近期或维持高位随盘震荡。
(关键字:棕榈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