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1月15日京津冀地区水泥(含特种水泥,不含粉磨站)实施停产的前一天,多名北京中小装修公司采购负责人亲自奔赴河北香河、涿州的水泥采购基地。换做平常,都是水泥厂的老板们围着装修公司采购员打转,如今水泥价格已连续上涨多月,采购总监们要亲自出马了。
销售水泥的掮客、老板们生成了一条采购鄙视链:需求在北京五环内的请走开,五环到六环的靠边站,六环外的装修公司可以谈。
新规则的制定者并非嫌订单太多,而是装载水泥的货车进京难度大,只能通过换小车进京,成本又高了一大块。
并且,即使采购经理们愿意南下去上海、浙江、郑州等地区寻找水泥,但华北、华东、中原水泥价格指数是124.36、124.04、131.6,换言之,其他地区的水泥价格也在上涨。
面对水泥价格全国普涨,采购者态度各异,当中不乏一些“精明”的买手。一位买家说,原来装修100平方米的房子搭配2.5吨水泥,现在他准备压缩到2.3吨。
“报告老板,钱不值钱”
“报告老板,钱不值钱。”一位买家在回京路上向老板汇报道。
这位买家以每吨500元的价格采购3000吨水泥,但由于装修客户在北京昌平地区,卖家以距离远为由拒绝赠送运输。若买家自己愿意承担运输费用,成本至少再增加20%——很少有货车愿意冒着政策风险运送水泥进入北京。
记者多渠道采访发现:不只是水泥,石膏、沙、砖头、混凝土等基础建材全线涨价,以中低档建材原料为例:普通砖头上涨到每块0.55-0.8元,普通沙子涨到每方100-120元,玻璃上涨到每方11-16元,混凝土原料上涨到每方300-450元,石子每吨上涨至120-130元。这些原料价格每月上涨幅度都超过了20%。
价格的上涨很快传导至下游。11月14日,经济观察报记者走访了北京玉泉营建材市场,门、瓷砖、厨具等全线涨价,如11月1日欧派木门全系列均在原来基础上涨价200元,欧派木门的经销商说,即使在双11季,也没有怎么降价做促销。“这轮上涨并不是个别行为,而是整个行业范围内的涨价。”一位欧派经销商表示。
当然,也有不涨价依然做促销的经销商,比如某马桶经销商不涨价的原因是,他已在9月投资100万元囤了一大批马桶,基本上每个系列都囤有10个马桶,“其实,厂家早已上涨了5%-10%,我不涨价是提前囤货了,囤的这批货卖完了,我只能跟着涨价了。”这位经销商说。
大将军陶瓷也准备涨价,原因是原材料上涨和仓库搬迁,仓库中心现在在北京,计划搬迁至河北,到时销售需将产品从河北运到北京,运输成本自然要体现在价格上,“虽然河北仓库的土地便宜了,但运输成本增加了,而且河北还没有人愿意去,我们给工人一天480元,依然没有人干。”一位经销商说。
不敢不加钱
原料价格上涨,除了影响有装修需求的散户,更直接影响下游企业。
绿色建王集团采购总监黄先生说,其公司负责住宅开发商的景观园林建设(如万科和龙湖)和商业地产企业的门店装修(如优衣库)等,灯具、石材、不锈钢等全线上涨15%-20%,供应商多次要求提价,他压力很大。其董事长王达说,一年销售2亿元,与国内企业合作净利润很低。
一位世界500强开发企业的采购人士说,水泥、沙子、钢筋等每月均价上涨超过10%,集中采购成本也上升2%。和过去按年度定价不同的是,这轮上涨是以月度为周期,水泥的涨价可能以日计。
这家企业在2017年给原料供应商涨价至少15%,“不敢不涨,怕他们偷工减料,这是大忌。”
按照该企业的建筑原料标准,如果提价15%,建材成本涨价在数亿元。由于开发商对原料商的付款方式是后期,目前在财务数据上还没呈现。
另一位大型房企的采购负责人说,每家企业的建筑标准不一样,原料需求会有所差别,像绿城宋卫平追求建筑品质的这类企业,压力会更大。“我曾经去绿城考察,他们的钢筋、混凝土用量惊人,宋卫平都不怎么考虑用料成本。而有些企业不追求品质会在原料上减料,普通购房者又看不出来哪里减料,成本自然会下滑,这次上涨对他们也未必有影响。”上述采购负责人说。
当然对普通散户而言,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装修涨价,而对那些原材料的中小生产者来说,影响要更大一些,一位从事钢结构的小老板近期停掉了自己在河北的工厂,理由是不环保。
今年8月,国家环保部、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6省市联合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其中第27条明确规定,建材行业全面实施错峰生产,水泥(含特种水泥,不含粉磨站)、砖瓦窑(不含以天然气为燃料)、陶瓷(不含以天然气为燃料)、玻璃棉(不含以天然气为燃料)、岩棉(不含电炉)、石膏板等建材行业,采暖季全部实施停产,水泥粉磨站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应实施停产。
分析人士称,涨价的另一个动因在于,近年来,钢铁、水泥等原材料行业实现了大量整合案例。
比如水泥行业在华北,就完成了一次行业第一和第二之间的整合。冀东水泥和金隅水泥在华北地区市场占有率分别是30%、27%,2016年冀东水泥和金隅水泥进行了重组,两者在华北地区的市场占有率接近60%。
(关键字:建材 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