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百年:台湾水泥发展概况

2019-2-2 8:52:29来源:中国水泥网信息中心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1917年7月浅野洋灰株式会社高雄工厂投产至今,台湾地区水泥企业已有百年历史。这一百年,可以大致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日本占领时期的初创阶段;第二阶段是民国政府阶段后的恢复阶段;第三阶段是四年建设计划时期新厂建设阶段;第四阶段是采用现代先进技术改造和扩建老厂阶段。

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背景写在前面

1894年,日本制造借口,发动了旨在侵吞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当时主政的清政府战败求和。1895年4月17日,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民国政府于1945年10月25日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正式收复台湾,最终结束日本在台湾和澎湖列岛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和掠夺。

第一阶段:日本占领时期的初创阶段

1、 浅野洋灰株式会社高雄工厂

1912年,侵略台湾近20年之久的日本,处于掠夺需要,指派浅野洋灰株式会社对台湾岛内石灰石进行勘探,以开设水泥厂,确定台湾丰富的石灰石矿藏后,经过多方筹划,1915年高雄水泥厂开始建设,1917年建成投产,这是台湾第一做水泥厂。最初只有φ2.74×54.86m干法中空回转窑生产线一条,每小时熟料产量13吨,当年水泥产量10185吨。

到1926年,高雄工厂水泥年产量达到127060吨,较之刚刚投产时产能增加了十倍,但仍不能满足侵略需要。

1929年,高雄工厂开工建设第二条生产线,装备φ3.15/3.45×59.8m的干法中空回转窑,熟料小时产量17吨。

1931年7月第二条生产线竣工,此时全高雄工厂年产水泥24万吨。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侵华日军大举南下,1938年,在侵占中过广袤土地之后,进而侵略东南亚,同样出于军事及侵略需求,高雄工厂建设起第三条生产线,该生产线的干法中空回转窑尺寸为φ3.8/3.3/3.2×76.9m,每小时熟料产量230吨,此时高雄厂水泥年产量达到41万吨。

2、台湾化成工业株式会社苏澳工厂

浅野洋灰株式会靠高雄厂水泥生意发战争财,刺激到在台湾做生意的日本人,继而在几个日本人的主导下,1940年开始筹备台湾化成株式会社苏澳工厂的建设,1942年3月建成投产,两条干法中空回转窑小时熟料产量分别为12.5吨和15吨。同年7月受台风侵袭几近破产,1943年3月勉强复工。

苏澳工厂的设备拆运自日本,到台湾前已经在本土运行了30年,因此,运转率很低,实际产能最高的1944年仅年产水泥73725吨。

3、南方洋灰株式会社竹东工厂

1940年,为配合台湾电力株式会社扩充电源的目的,日本南方洋灰株式会社决定在台湾建厂。1941年,南方洋灰株式会社在台湾竹东地区的赤柯河找到石灰石矿,1942年破土建厂。

同浅野洋灰株式会社高雄工厂、台湾化成工业株式会社苏澳工厂一样,南方洋灰株式会社竹东工厂也是从日本拆运设备,拆运的是南方洋灰株式会社高滨工厂的时产12.5吨立波尔窑生产线及全套设备。

喜闻乐见的是,工厂完工60%时二战结束,日本投降。

1895年-1945年,整整50年,日本统治台湾的半个世纪里,总共建设水泥厂3座,水泥生产线6条(投产5条),总生产能力为年产水泥70万吨,这些也是日后台湾水泥企业发扬光大的产业经验。

第二阶段:民国政府阶段后的恢复阶段

1、接管工厂

日本战败,台湾被国民政府接管,台湾的所有工业设施包括水泥企业同时被接管。随后国民政府着手对水泥企业进行修复,整顿水泥奇缺的市场秩序。

曾任四川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的徐宗涑临危受命,整顿水泥市场,他同时接管四家工厂包括浅野洋灰株式会社高雄工厂、台湾化成工业株式会社苏澳工厂、南方洋灰株式会社竹东工厂和台湾水泥管株式会社松山工厂。

1946年6月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资源委员会批准成立台湾水泥有限公司,有资源委员会会同台湾政府负责经营管理,徐宗涑担任公司总经理。所接管的工厂分别更名为台湾水泥有限公司高雄厂、台湾水泥有限公司苏澳厂、台湾水泥有限公司竹东厂、台湾水泥有限公司台北水泥制品厂。

2、修复工厂

台湾回归之初,大小城市断壁残垣,工矿企业满目疮痍,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急需大量水泥供应。然而日本留下的水泥企业内设备陈旧已瘫痪,工人战败多怠工,工厂要运行非常艰难。徐宗涑从招聘人才和募集资金入手,首先从大陆聘请化学专家汤大伦、施昌辉;电机专家李文光、陈厚封;机械专家李睿源等,这些专家不仅是台湾水泥恢复阶段的技术力量,企业此后快速发展,日后台湾水泥技术进步都与这些大陆专家密不可分。

募集资金,在政府和企业无法支付资金的情况下,徐宗涑四处求援,先后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争取资金150万美元;从第四次美媛贷款50万美元;加拿大政府贷款26万美元,合计226万美元,有了资金和技术,在水泥需求呼声中,台湾水泥有限公司勉强运行起来了。

3、水泥市场的管制

台湾水泥市场的管制起源于日本统治时期,那期间,水泥奇缺,采取配售制度,由台湾总督府物质动员科统一配售。战败后,国民政府取消台湾省的水泥销售配售制度,改为民间买卖。1946年2月,水泥供不应求,国民政府恢复水泥配售制度,由行政长官公署工矿处具体实施配售。1949年4月,台湾宣布成立台湾省水泥分配审议委员会,专门负责水泥配售事宜。

水泥配售实行优先制度,顺序为:

第一优先,纯军用水泥;

第二优先,电力、水利、兵营、物资仓库及工业委员会通过的重大工程计划;

第三优先,生产、运输、公共事业、公共建设、防空以及疏散设施的建设;

第四优先,一般工程、水泥加工、零售。

水泥配售造成水泥黑市交易,黑市交易价高时水泥与面粉一个价格,水泥配售实施了12年,直到1957年若干条大型水泥窑生产线投产,水泥供需接近平衡,该制度才结束。

第三阶段:四年建设计划时期新厂建设阶段

1953年,台湾政府实施四年计划,该计划总共实施6期,1976年结束。在此期间,台湾水泥有限公司实现民营化,水泥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台湾省内拔地而起。

1、台湾水泥有限公司民营化

1954年,第一个四年计划的第二年,台湾政府实施“耕者有其田”政策,进行土地改革,将水泥业、纸业、工矿和农林等四个国有资产公司折合成地价向地主换回土地,然后将土地转让给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的。

台湾水泥有限公司就是用土地换股票的形式实现国有化的。

2、嘉新水泥公司的创立

位于高雄县小冈山的嘉新水泥公司是台湾水泥有限公司民营化后最先创立的水泥企业。

1953年台湾政府实施四年计划,制定奖励投资条例,将水泥、人造丝和焦炼列为必须发展的基础工业。

1954年12月,工厂建设获台湾政府批准和完善登记工作,企业命名嘉新水泥公司,资本额2400万新台币。经过运作,公司建设项目列为美国援助项目之一,经过多次奔波获得美国援助资金190万美元,作为购买外国机器费用。

1956年进口设备运抵厂区,“五洲”牌水泥问世,日产熟料450吨,年产水泥15万吨,采用φ3.5×45.1m立波尔窑。

1960年9月,第二条立波尔窑生产线投产,全场年产水泥30万吨。

1967年,嘉新水泥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年产水泥50万吨。

3、小型水泥企业兴起

台湾第一个四年计划鼓励发展水泥企业,加之水泥紧缺,当时利润可观,小型水泥厂投资小回报快,不足4万平方公里的台湾岛上仅1956年一年就新建7个水泥企业,他们分别是:

①东亚水泥公司,采用φ1.83×25.91m干法中空回转窑,年产水泥1.5万吨;

②台昌白水泥厂,年产水泥0.36万吨;

③永康工业开发公司埔新水泥厂,年产水泥5.5万吨,采用φ2.85×37.00m干法中空回转窑;

④建台水泥公司,采用干法中空小回转窑,年产水泥2万吨;

⑤大陆水泥厂,采用干法中空小回转窑,年产水泥2万吨;

⑥启信实业公司,采用干法中空小回转窑,年产水泥1.5万吨;

⑦东南水泥厂,采用干法中空小回转窑,年产水泥2万吨。

小型水泥企业选用的都是本岛产的小型干法回转窑,而不是更适合小厂作业的立窑,不久,小厂成本高、产能低、环保差、竞争力弱的劣势显现,此后岛上再无新建小水泥厂。

4、亚洲水泥公司创立

1957年元月,上海纺织业富商徐有痒投资5500万新台币及300万美国开发贷款筹组亚洲水泥公司,同年3月项目获批,选矿址新竹县赤柯山,选厂址横山乡大肚村。

1960年7月建成第一条φ3.5×45m立波尔窑生产线,年产水泥15万吨。

1962年4月新建第二条同规模立波尔窑生产线,年产水泥总计30万吨。

5、环球水泥公司等7个水泥企业开办

继20世纪50年代的嘉新水泥公司和亚洲水泥公司之后,从1960年到1974年间台湾岛上又创办7家中型水泥公司,分别是:

①环球水泥公司,1960年3月21日获批,选址高雄县路竹乡,总资本1亿元新台币,占地20公顷。1963年第一条φ3.6×48m立波尔窑投产,日产水泥770吨,1965年2月第二条φ3.8×56m立波尔窑投产,日产水泥1030吨,全场年产水泥60万吨。

②正泰水泥公司,1960年获批,选址高雄县半屏山麓,最先采用台湾制造的干法中空回转窑年产水泥7万吨,1973年从美国引进φ4×59m旋风悬浮预热窑干法生产线,1975年投产。

③信大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原名信大矿石水泥有限公司,以开采矿石为主业,纯家族公司。1970年用台湾制造的干法中空回转窑在台北创办年产10万吨的水泥厂,到1980年公司扩大生产,新建φ4.2×66m旋风悬浮预热窑干法生产线,全厂水泥年产60万吨。

④南华水泥公司,1968年底再新竹县关西镇新富里设厂,占地4公顷,安装1条φ2×48米旋风悬浮预热窑干法生产线,年产水泥6万吨。

⑤中国力霸股份有限公司水泥部,1973年在宜兰县兰崁山设石灰石矿,投资6400万新台币在矿区15公里外的冬山建厂。用980万美元向购回φ4.8×70m的旋转悬浮预热窑干法生产线,用120万美元购进矿区设备,1976年10月建成投产,日产水泥2100吨,水泥年产70万吨。

⑥欣欣水泥公司,由国民党军队退役官兵辅导委员会邀请民资和侨资创办的水泥企业,1974年获批成立,厂址为嘉义县番路乡触口村,占地13亩,1979年建成φ4×65m旋风悬浮预热窑干法生产线,年产水泥50万吨。

⑦幸福水泥公司,创办于1974年5月7日,1981年投产,年产水泥60万吨,是台湾水泥企业中成立最晚的。

自1953年台湾政府实施四年计划到1976年结束,24年中台湾新建不同规模水泥企业16个,此时,台湾水泥市场供需趋于平衡,为避免被淘汰,企业纷纷采取进行产业升级,从此,台湾水泥企业的发展过程由新厂建设阶段转到采用先进现代技术对老厂进行改扩建阶段。

第四阶段:采用现代先进技术改造和扩建老厂阶段

1、台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扩建和改造

台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可以说是台湾水泥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经历了台湾水泥行业从无到有的全部发展过程。

台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954年实现民营化之后有三个下属工厂:

①高雄厂

高雄厂私有化之前原有三条生产线。1962年6月扩建第四条生产线,采用φ3.5×53m立波尔窑设备,日产熟料750吨;1967年扩建第五条生产线,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旋风悬浮预热窑,日产熟料1250吨;1971年建设第六条生产线,此时不仅采用旋风悬浮预热窑,而且还采用了德国立磨做原料磨;1975年建设第七条生产线,继续采用先进的立磨,并大胆安装1971年才发明的预分解窑,日产熟料2120吨。

高雄厂石灰石采矿权1993年11月到期无法继续采矿,水泥生产成为无米之炊,在1994年7月,全场正式停止熟料生产。

②苏澳厂

苏澳厂原有两条水泥生产线。1969年采用φ4×66m旋风悬浮预热窑扩建第三条生产线,日产熟料1180吨;1975年采用同样技术建设第四条生产线,日产熟料1250吨;紧接着关闭第一条干法中空回转窑生产线,值此,公司民营化之前的所有落后生产线全部淘汰。1980年,采用预分解窑设备建设第五条生产线;1992年建设第六条同样采用预分解窑技术的生产线。经过不断更新淘汰,到1995年,苏澳厂只留下三条预分解窑孰料生产线,年产熟料340万吨。从苏澳厂可以看出,台湾水泥公司在技术改造升级过程中对落后技术的淘汰是毫不吝惜的。

③竹东厂

竹东厂原有一条立波尔窑生产线。1957年扩建第二条立波尔窑生产线;1971年新建第三条生产线,采用旋风悬浮预热窑;1977年采用预分解窑设备新建第四条生产线。第四条生产线建成之后,淘汰第一条立波尔窑生产线。1983年在第三条生产线上改旋风悬浮式预热窑为预分解窑系统,此后关闭第二条立波尔窑生产线,直至1995年,竹东厂只保留两条预分解窑生产线,熟料年产120万吨。

④花莲厂

为响应台湾政府开发东部的政策,台湾水泥公司历时三年耗资5400万元新台币,于1961年5月在花莲市建成第一条立波尔窑生产线年产水泥6万吨;1974年扩建一条旋风悬浮预热窑,日产熟料630吨。随后花莲有淘汰立波尔窑水泥生产线,只保留一条旋风悬浮式预热窑,年产熟料21万吨。

台湾水泥公司从1954年民营后到1995年,有5条干法中空回转窑和1条立波尔窑生产线发展为5条预分解窑生产线和1条旋风悬浮预热窑生产线,产能由52万吨提高到570万吨,增加十倍多。

2、中小型企业的淘汰、兼并和壮大

东亚水泥公司、台昌白水泥公司、大陆水泥公司和启信实业公司因规模小、成本高难以经营,先后倒闭。

南华水泥公司连年亏损,1982年元月停产,后被亚洲水泥公司收购作为熟料粉磨站,最终还是倒闭。

正泰水泥共你说债台高筑,1977年7月停产,1982年3月被东南水泥公司兼并。

永康工业开发公司埔心工厂1985年停产,1992年被幸福水泥厂兼并,改为粉磨站。

在小型水泥企业中,唯有东南水泥公司和建台水泥公司经受住市场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两家建厂时都只有年产两万吨水泥的产能,到2000年前后,熟料产能分别达到150万吨、170万吨。

3、亚洲水泥公司的扩建和改造

亚洲水泥公司虽然比台湾水泥公司建厂晚,但是技术起点高,在台湾60年代立波尔窑流行时期,亚泥1965年9月毅然决然采用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旋风悬浮预热窑,日产熟料1200吨;1970年建设第四条生产线预分解窑生产线,紧接着建设第五条预分解窑,φ4.6×64m,日产熟料3500吨。20世纪90年代,关闭123条落后生产线,只留两条预分解窑生产线,熟料年产176万吨。

在响应台湾政府开发东部地区的号召中,亚泥1976年在花莲县建厂,1975年建设起第一条旋风悬浮预热窑,1987年改造成预分解窑,熟料产能达到100多万吨,1980年扩建第二条预分解窑生产线,1992年扩建第三条生产线,采用φ5×55m的预分解窑,日产熟料4800吨,亚洲水泥公司花莲厂经过两次扩建和一次改造其熟料年产能达到380万吨。

亚洲水泥公司在台湾地区的花莲厂和新竹厂熟料年总产能达到556万吨。在建设水泥厂的同时,台泥还建设了大批熟料粉磨站、水泥运转站、混凝土搅拌站,亚泥还有自己的船队、馒头,自己具备比较完善的流通设施和工具。

4、嘉新水泥公司等水泥企业的扩建和改造

①嘉新水泥公司

嘉新水泥公司在冈山建立两条立波尔窑生产线后,1975年扩建第三条生产线,采用日产熟料1650吨的旋风悬浮预热窑。1980年又建成第四条生产线,此生产线采用的则是日产熟料3000吨的φ4.6×67m的预分解窑。1986年将第三条旋风悬浮预热窑改造为预分解窑,使熟料年产由55万吨提高到70多万吨。

嘉新水泥公司随着生产线的建设逐步淘汰立波尔窑生产线,在台湾地区最后只保留两条预分解窑生产线,总熟料产能为186万吨。

②环球水泥公司

环球水泥公司于1963年到1965年间在高雄大湖建成两条立波尔窑生产线;1976年在附近的阿莲乡建成日产2200吨的熟料预分解窑生产线。在阿莲乡投产的第九年,将大湖的两条立波尔窑生产线改造成一条φ3.8×54m的预分解窑生产线,熟料产能由之前的两条线60万吨提高到一条线75万吨,环球水泥公司两厂的熟料产能为155万吨。

③其他水泥企业

信大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力霸水泥部、欣欣水泥公司、幸福水泥公司由于建厂晚,在建厂初期就采用较为先进的旋风悬浮预热窑。进入80年代后,都将这些窑改建为更为先进的预分解窑,信大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幸福水泥公司除改造外,还扩建了一条预分解窑生产线。


 

(关键字:水泥)

(责任编辑:0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