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是湖南人实现了清朝的中兴,有人说,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潇湘大地孕育了近代中国的精英。虽说“惟楚有才”有失偏颇,然而湖南人为近代乃至当代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却是不争的事实。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电视湘军”创造了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奇迹,而在与电视行业显得有点格格不入的工程机械领域,工程机械“湘军”也正在逐渐掌握话语权。“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这12个字精炼地概括出湖南人的特点,而在工程机械“湘军”的发展历史上,这十二字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吃得苦 认准方向艰难创业
“创业艰难百战多”,如今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风云人物——梁稳根在创业时可能没有经历过“百战”,但是他在创业时的经历也足够坎坷。1986年,时任国家兵器工业部下属洪源机械厂体改委副主任的梁稳根放弃铁饭碗,同袁金华、毛中吾、唐修国一同创业,四个年轻人在当时选择用“贩羊”的方式来实现原始积累,在那个年代,“大学生成了羊贩子”成了大街小巷讨论的热点话题。后来,在经过做酒和生产玻璃纤维的失败后,四个人于1986年拿着东拼西凑的6万元钱,在梁稳根的家乡湖南涟源成立茅塘焊接材料厂生产焊条。对于四个人来说,拿到创业的第一桶金并不容易,他们通过上百次配方调整,数十次的工艺改变,研制生产的105铜基焊料却因质量不过关收到辽宁一家工厂的退货,最终在中南大学专家的帮助下解决了质量问题。而后,三一把目标转向工程机械领域,作为第一家涉足工程机械的民营企业——三一重工凭借吃苦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
湖南另一家工程机械巨头中联重科的前身——长沙建机院在上世纪80年代末面对经济转型,只能依靠向制造企业卖技术、卖图纸来赚钱。面对长沙建机院不甚乐观的发展形势。1992年,时任副院长詹纯新带领7名员工、借款50万元创办了中联重科。由于缺乏相关支持,当时的中联重科只是租用了一个200平米的车间,“当时最大的设备,是花了5000元买的一个钻孔的台钻——全部的家当。”回顾当年的创业,詹纯新不无无奈地表示。1993年,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公司自主研发生产了10台混凝土输送泵,然而,到了第二年,顾客普遍反映的产品存在的问题开始困扰詹纯新。面对抉择,詹纯新果断选择停产半年重新设计产品,经过半年的潜心钻研,中联第二代混凝土输送泵在主要性能上已经可以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媲美。据詹纯新回忆,那是中联创业过程中令他印象最深的事。
耐得烦 服务做到无以复加
“用偏执的态度,穷尽一切手段,将三一服务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是梁稳根对三一售后服务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于三一售后服务的最好诠释。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把服务当作了竞争的焦点,湖南工程机械企业在售后服务上充分发挥了“耐得烦”的精神。
三一服务秉承“创造客户价值,客户永远是对的”的服务理念,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用一流的速度、一流的技能、一流的态度实现“一切让您感动”。“对客户来电来函信息8小时内处理完毕答复;服务工程师24小时待命制;故障未处理完毕,服务工程师不能离开现场,离开现场需客户许可。”这是三一对于服务的承诺。目前三一在全球200多个国家与地区设有分公司。办事处已超过300个。其中国内有27个分公司,147个办事处。三一在全球设立了400多个配件仓库,其中国内有270余个,形成了总部仓库、区域中心仓库、二级仓库的三级配件供应保障体系,全球储存了价值5亿多元、6万余种零配件供用户选择,充分保证用户对配件的需求。三一服务分公司遍布各个行政区域。目前三一在全球200多个国家与地区设有分公司,办事处已超过300个。
中联重科提出“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全身心”的服务承诺。保证全天候24小时提供快捷的上门服务:接到质量反馈信息后2小时内提出满意的处理方案;接到服务请求服务站所在城市2小时之内赶到故障现场、服务站所在省份12小时内到达、暂未设服务站省份48小时到达。
不怕死 重视科研勇于创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球混凝土泵车的高度是由中国企业来定义的。三一的86米泵车和中联的80米碳纤维泵车已经成为世界混凝土泵车的标杆。在这两家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成为了关键词。
三一集团自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每年坚持不小于销售额5%的研发投入,三一按照“专业化布局,一体多地分布”的思路,在美国乔治亚州、德国北威州、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巴西圣保罗以及中国的长沙、北京、上海、昆山、沈阳等地建立起31个研究院、221个产品研究所,依托以PDM系统为核心的研发信息化集成体系,实现全球研发数据集中管理、安全共享,支持全球24小时的协同研发活动。截至2011年底,三一拥有研发人员10059名,博士、硕士占40%以上,外籍专家100余名。先后建成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省级技术中心、1个国家认可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形成集群化的创新平台体系。截至2011年底,三一累计申请中国专利4141件,其中发明专利1440件,PCT国际专利申请189件,海外专利65件。已获授权专利2211件,海外授权10件,居行业首位。
凭借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科研底蕴,秉承四十多年的产品研发经验,中联重科成立以来就作为龙头企业引领着整个建机行业的产品创新与技术进步。其行业技术覆盖率超过75%,并由此每年产生近200亿元的社会效益。中联重科拥有庞大的科研开发队伍,其产品研究开发中心下设四个产品研究所,共有380多位资深工程师在此工作。其中高级技术专家137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7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良好的学术氛围与研究环境,卓有成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杰出专业人才,在这里诞生了多位中国建设机械行业的学科带头人。2001年,中联重科被国家人事部授权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使中联重科的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至2001年10月,中联重科共获授专利387项,并继续以每年20多项专利申请的速度在增长。
霸得蛮 领军中国工程机械
湖南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仅是长沙市就拥有规模主机企业30余家,各类型配套协作企业200余家,生产12个大类、100多个小类、400多个型号规格的工程机械产品,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3家企业更是实现了成功上市。这三家企业成功入围国际权威媒体《国际建设》杂志发布的2012年度全球工程机械YellowTable排行榜,其中三一重工排名第六,中联重科排名第七。
三一重工2011年成功打破外资品牌产品对于中国挖掘机市场的垄断,2011年三一挖掘机全年销量达20614台,市场占有率为12.3%,超过小松、卡特彼勒等外资品牌,占据了中国挖掘机市场的头把交椅。三一在并购普茨迈斯特之后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混凝土机械的霸主地位。其他如掘进机、正面吊、堆高机、旋挖钻机、摊铺机等则保持了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
中联重科的起重机产品以绝对领先优势巩固了行业第一的市场地位,履带式起重机在2011年跃居行业第一,环卫机械继续遥遥领先竞争对手,汽车起重机械、路面及桩工机械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湘商并不是名镇天下的商帮,但是工程机械“湘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湖南经济的印象。凭借湖南人特有的文化与精神,工程机械领域的湖南力量已经并且在继续创造着奇迹。相信,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湖南将会成功实现由工程机械“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