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是国家环保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实施满1年的日子。恰逢全国两会期间,随着国内部分地区雾霾等严重污染现象的繁发,包括车内空气质量在内的一系列与汽车相关的大气污染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据权威调查公司数据,从十一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十一届2008~2012年5年间的会议,以及从每年两会人民群众所关注的十大热点可以发现,环境污染只在2011年以第8名的身份排在了前10个热点话题之内,其他4年环境污染问题并没有成为两会的热点。尽管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去年两会期间提出了《关于提升车内空气质量、防范车内环境污染》的提案,但并没有引起相关企业的足够重视,在社会上也没有产生多大的反响。
而本次两会,正式会议一开始,有关环保与空气污染的话题即引爆了政协与人大两大会场。作为首都北京,“今年1月份竟然是25天雾霾,你发展的目的是为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在发言中直击要害。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更是直言,他并不认为中国非要“花20年才能解决PM2.5的问题”,目前技术已经成熟,关键是得有更大的决心!
具有技术能力的零部件企业
将赢得更多市场机会
据有关专家介绍,车内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汽车生产中所使用的原材料、化学制剂以及车内装饰物所释放的有毒气体;二是未经过有效过滤的车外不洁空气进入车内。在车外空气质量令人担忧的今天,人们当然不希望自己的车内还有进一步的污染,车厢内由内饰和车内部件所引起的二次污染必须有所防范。
在此问题上,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祝礼建议,应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这一推荐性标准上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以减少车内空气污染,保障驾驶者和乘员的安全。而要保证原材料和零部件均符合标准,相关企业在成本和利润上就得做出相应的让步。
记者在美国采访一些世界知名零部件公司,如李尔、IAC、PPG等与汽车内饰有关联的公司,发现他们均把环保作为一个不可忽略的主项,其中许多新材料或新工艺引入了自然界生物或生态的理念,在环境污染问题上首先从源头把住了关。在采访这些国外企业的过程中,记者得出一个结论:做得好的企业都有不小的研发投入和严格的选材制度。
其实,从零部件和车内装饰的角度来讲,对于有技术生产无污染的零部件和内饰件(如各种皮革、织物、橡塑件等)的企业,严控车内空气质量反倒是一个商机。这些企业无论从前市场抑或是后市场领域,都能通过自身的技术与产品赢得更好的市场机会。
自主品牌车
也能获得车内空气五星级评价
早在2006年一次对汽车车内空气质量的测试调查中,在接受测试的1175辆汽车中,全部检测项目均达到标准的车辆仅有52辆,占已测总数的6%多一点,这些问题车中不乏一些国际知名品牌轿车,结果是触目惊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