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来了巨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这也促进了职业教育院校的蓬勃发展。不过现阶段的状况是,很多职教学生进入工厂之后不能很快的进入工作状态,二次培养成为不少企业不得不进行的必要培训,造成这种产需结构失调的原因何在?
5月23日,一场关于装备制造企业与职业教育院校之间的合作对话在重庆市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组织者和参与者都希望通过这种校企之间的对话交流,能够探讨出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从而破解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难题。
产需结构失调症结何在
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来了巨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这也促进了职业教育院校的蓬勃发展。不过现阶段的状况是,很多职教学生进入工厂之后不能很快的进入工作状态,二次培养成为不少企业不得不进行的必要培训,造成这种产需结构失调的原因何在?
技能人才的培养并不简单,合格的技能人才在培养过程除了知识的灌输,更为重要的还是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现代制造业正在处于高速发展中,制造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变化也很快,职业教育水平不能跟上制造业的整体发展速度是造成产需结构失调的重要原因。
“职业教育需要开放的思维,需要开阔眼界,眼界决定教育高度。”重庆市荣昌职业教育中心校长高翔认为装备、师资、经费等因素制约了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和数量,这也得到了很多职业院校负责人的认可。“职教院校和企业应当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共赢,要在教学设备更新、师资力量和教学内容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合作形式上做到多元化。职教院校要为企业提供更多选择,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
对于校企合作双方来说,更重要的是合作的内容要有真实体现,能做到共同招生,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教学,共同评价,共同出资,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在设备更新方面,学校要跟上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更新步伐,企业也要给予这方面的支持。在师资力量方面,要从企业引进高水平的技能人才作为操作型培训教师,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力度也要增强。”高翔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相应内容开发成课程传输给学生,如此培养出的学生才能跟上行业的整体发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成效显著
国内职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业已开发出了多个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就是其中之一。职业院校根据企业需求,双方共同商讨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将企业文化理念和技术要点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了解未来的工作单位。如今,这种模式变得日益成熟。不过,这种合作的深度还不够。学生的技能培养中,企业如何解决技能培养与生产任务的矛盾还需要解决。
另外一种更加深入的校企合作模式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那就是企业出资与院校一起建立实训基地。“作为全球规模较大的压铸机生产企业,技工和技师队伍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我们与重庆工业技师学院合作成立压铸学院,建立压铸实验室的同时,还建立了面向全国的压铸公共实习基地,这样学生可以在工业环境里面得到充分的职业训练。”重庆力劲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道清这样介绍,“实训基地还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学生实操生产的合格铸件可以出售给企业,回笼部分资金。实训基地也扮演生产者角色,成为良好技能操作者的孵化器。”类似的实训基地目前在全国已有不少,如大连机床与天津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互相设立的“校中厂”和“厂中校”也很好的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此外,运行多年的集团化办学也是对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重要创新,是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校企合作的最佳途径。集团化办学将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三链”深度融合为主线,创新办学模式、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整合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院校和社会组织等六个主体的力量,形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校企合作凸显质量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更加重视相应技能的形成和掌握,这样,一定时间的实际操作训练必不可少。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遇到空前的压力,而教学的质量也决定了职教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近年来,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着力点,职业院校广泛搭建产学结合联盟平台,加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内部机制建设,通过改革董事会(理事会)管理体制,改善企业参与的运行机制,创新“校中厂”、“厂中校”等模式,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
校企合作办学进一步深化,学校更加注重校企合作的质量和规范。产学合作专业覆盖率、校企共同开发的专业课程
“企业的生命是产品质量,质量保证是要靠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归结到我们职业院校则靠我们培养的学生质量。”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科技处处长吕红这样认为,“因此,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要更深入一步,介入到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计中,确保培养的学生符合标准;要参与到人才评价体系中,商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了解学生可持续能力。”
(关键字:装备制造业 人才 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