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全球海工装备市场非常活跃,虽然相比去年成交量有所下降,但是也已基本达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高峰。在中国海工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韩国和新加坡也是稳中求进。面对海工装备制造未来走向深水、极寒区域的大趋势以及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我国海工企业必须冷静应对、积极进取。”在前不久举办的2013中国海洋工程国际研讨会(COES)上,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海洋工程行业首席研究员刘贵浙,在谈到海工装备制造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我国海工企业面临的挑战时表示。中国海工企业虽然近年来接单能力显著提升,技术建造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和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产品低端化倾向仍然严重,产业集中度有待提高,中国海工在未来还面临不小的考验。
对手稳定且有突破
“韩国、新加坡依然是中国在海工制造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目前来看,韩国的霸主地位牢固,新加坡的竞争力同样不可小视。”刘贵浙强调。从今年前三季度来看,由于浮式钻井平台从去年同期的40座下降为今年的14座,导致海工装备的成交量和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但是全球海工市场总体表现依然活跃,各类平台成交96座,成交金额达369亿美元,海工船成交183艘,成交金额75亿美元。在市场繁荣的同时,韩国仍然保持海工总装建造领域的领导者地位,无论是总体接单金额、承接产品复杂度,还是单个项目规模等均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而新加坡在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改装、自升式钻井平台等领域仍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韩、新两国在发展海工装备产业的过程中,今年都表现出新的变化。“韩国凭借其先进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实力,今年开始进军高端自升式钻井平台领域,打破了新加坡的垄断。”刘贵浙介绍,今年6月,三星重工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签订了2座自升式钻井平台“CategoryJ”建造合同,该型平台最大水深70~140米,最大钻井作业深度达10000米。另一方面,新加坡的本土船厂受到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冲击,其以自升式钻井平台、海工船为代表的传统优势领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不过以裕廊船厂、吉宝远东为代表的一些企业,今年却在钻井船方面大胆寻求突破。其中,裕廊船厂设计建造的“JurongEspadon”钻井船已获订单,而吉宝远东在9月刚刚推出了“CanDo20Kpsi”新型钻井船。“韩国和新加坡分别在对方的后院打开了口子,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全球海工市场竞争复杂多变、相互渗透的趋势,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企业懂得,能否接单的决定因素还是技术水平和建造能力。”刘贵浙分析认为。
中国量变尚未质变
“从目前来看,世界经济对于能源的需求还将保持在一定水平,而国际原油价格仍然会在高位维持,对于全球油气勘探开发以及海工装备市场来说,这是极佳的市场机遇。而对于中国海工企业而言,应该在保持发展势头的同时,注重提升质量,力争做大做强。”刘贵浙指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海工企业势头强劲,成交各类平台40座、海工船61艘,海工装备接单金额超过10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20%。其中,9家企业获28座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占全球的60%,手持订单也接近全球的一半,我国一举超越新加坡成为自升式钻井平台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国家。
不过,在成绩的背后也应该看到,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并没有迎来“质变”。刘贵浙认为:“我们的接单能力确实超过了新加坡,但是与韩国还有较大差距。我国海工装备制造的低端化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未来我们的市场份额或许能够维持,但是接单量将会有所下滑,对于前景只能谨慎乐观。”据统计,目前我国仅具备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能力的企业即多达14家,明显多于韩国和新加坡,产业集中度不高的弊端正在显现。“不少船舶企业在船舶市场不景气的时候转向海工领域谋求出路,加剧了我国海工市场的竞争。由于技术实力、管理能力和制造水平的参差不齐,我国海工装备制造整体技术能力与韩国、新加坡的差距在近几年不仅没有缩小,甚至还有被拉大的可能,这必须引起警惕。”刘贵浙强调。
海工装备制造作为国家的战略新兴产业,近年来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国务院刚刚出台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中也提出了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海洋工程装备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的要求。刘贵浙认为,政府的政策支持无疑将为我国的海工装备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这将有利于我们的企业在技术水平、项目管理、关键配套能力和服务能力等方面提升自己,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集中度不高、设计建造能力不强的问题。
未来乐观但有风险
“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在中短期内仍然会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将走向深水领域,这意味着对于海工深水装备将会产生更大的需求。”刘贵浙分析认为。有数据预测2013~2017年全球深水投资将达到2230亿美元左右,这比此前5年翻了一番。如此巨大的市场商机,必将引发全球海工企业的追逐,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产品结构的变化。继钻井船、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井喷”之后,生产装备,尤其是适应深水条件作业的生产平台的需求将显著上升。此外,伴随着极地油气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适应极寒条件下作业的海工装备的需求也将上升,而在深水、极寒环境条件下技术装备要求更高、投资风险更大,因此也就决定了海工企业参与竞争必须具备更加过硬的技术能力。
除了技术能力和建造实力的提升,中国海工企业也应该注重市场风险分析,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刘贵浙介绍,全球原油需求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随着非常规资源的发展,尤其是美国页岩气资源的持续开发,国际能源市场或存变数。前不久美国能源部刚刚批准了今年第4个液化天然气(LNG)出口项目,4个项目的累计年出口能力达4800万吨LNG,预计在2020年美国将成为全球主要的LNG出口国,这对未来全球能源市场以及原油价格的影响还有待观察。此外,意外事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工装备市场的走势。“假设一下,如果美国墨西哥湾钻井平台爆炸事件发生在极地地区,那么将对海工装备市场造成不可估量的打击。”刘贵浙提醒。
刘贵浙最后强调:“一定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虽然现在全球经济整体看好,美国和日本经济都有复苏迹象,中国经济也在企稳回升,但是欧洲经济仍然在债务危机的泥淖中挣扎,大环境的变数依然存在。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之前,市场形势一片大好,很少有人想到会有灾难降临,但是危机一来,市场立刻反转,大多数企业措手不及,这样的教训十分深刻,当为之鉴。”
(关键字:海工装备 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