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关键年。在海工装备发展的问题上,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总工程师胡可一认为,海工装备的发展无所谓高端还是低端,适合自己发展的,就是最好的。
(两会)政协委员胡可一:海工装备要做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2013年,我国承接各类海洋工程订单超过180亿美元,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超过新加坡居世界第二。新接各类海洋工程平台61座和一艘钻井船去,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49座,占世界总量一半以上。
有业内人士表示,自升式钻井平台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和钻井船,我国的实力还相对较差。因此,目前我国在海工装备上主要是建造一些低端产品。
对于上述人士的说法,胡可一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向本社表示,高低端是相对的,高端产品风险也大,到最后未必能实现盈利;低端产品倘若能做到很成熟,未必不赚钱。
“高端低端不好说,但是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产品。”胡可一还举例称,日本有的船厂只做散货船并做的很好,盈利能力也很强。对于我国来说,目前确实做自升式钻井平台更多一些。这也是源于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投资者多,市场大,应用范围广。
“目前投资者多投资自升式钻井平台,关键在于他们最终是要将这些平台卖出去,并非握在自己手里。这就像我们买股票,不是为了拥有这个企业,而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赚钱。”胡可一表示。
船企投身海工,先天差异当重视
在造船业仍未走出低迷,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的当下,不少有实力的造船企业已纷纷采取行动,果断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转行”,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大势所趋。虽然船企涉水海工装备建造有着天然的优势,但不可否认,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也给有意在海工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的造船企业制造了一定的难题,对承接海工装备项目经验不足的船企而言更是如此,一旦因这些差异产生的问题影响生产进度或成本,就容易导致纠纷的出现。在日前举行的一次海工专题会议上,有业内人士提出这一观点,并建议参加国际海工项目招投标的国内造船企业等对此引起重视。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方面,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不断扩大,甚至对海工装备制造传统强国韩国和新加坡发起了冲击;另一方面,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包括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在专业化制造以及市场开拓方面成绩斐然。
值得注意的是,海工装备业涉及海洋油气开发、海工平台制造、配套设备制造、油气开采服务以及设备设计总承包等多个领域,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标准、高要求的特点,因此存在一定的进入门槛。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国内造船企业在海工项目上已经积累了一些难能可贵的经验。
在分析一些海工项目,尤其是国外业主的项目之后,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副部长张启鹏指出,一些参与投标的船企由于在前端设计方面本身就有欠缺,加上技术储备不足,因而会有对海工装备设计本身认识不清或认识不足之处,进而出现投标过程中对技术要求消化不透、分工界面模糊的情况。
“这样的事例在海工项目招投标过程中还是很常见的。”张启鹏表示,在进行海工项目招标时,业主所能提供的,一般局限于技术规格书、工程和采办两方面的分工界面,以及主要图纸。对业主的这些技术要求消化不透,会导致在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过程中问题不断,整个设计阶段需要不断进行协调。这样一来,船企的交付时间会无限期推迟,进而造成一些纠纷。
难关亟待攻克
结合国内船企的特点,张启鹏指出,船企在承接海工项目的过程中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不足,要想在国际海工装备市场上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控制法律风险,需要有针对性地攻克这些难关。
难关之一,是对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的工作量估计不足。“当船企从造船的角度出发,去建造一座海工平台的时候,往往会看投钢量、排水量的情况如何,但这些指标往往不能真实反映一个海洋工程项目的实际工作量。”张启鹏分析认为,海工项目有着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国外业主的项目,主要强调数值模拟计算和模型试验结果,一切用数据来说话,而这恰恰是国内设计单位和船企的弱项。据了解,目前,国内设计单位在海工项目上的主要设计经验来源于常规船舶项目,主要缺少的计算能力涉及管线的应力分析、管网的流量分析、管线的水锤分析、发电机排气的烟雾分析等方面。这些问题直接影响设计和生产进度,进而会对项目总体计划产生直接的影响。
难关之二,是对分工界面理解不透彻。“分工界面的管理对海工装备的建造而言至关重要,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加企业作为总承包商的成本压力和进度压力。”张启鹏介绍说,一些船企对结构专业的界面理解比较清楚,但对机械、电仪等的界面则不然,这样就会造成一些问题。以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上甲板管线为例,仅上部模块与船体部分不同的管线界面原则是总管交接还是支管交接,对船企而言就意味着数百万元的成本差异,这还是在未考虑对船体部分进度影响的情况下。
难关之三,是对规范、规则的理解与认识存在差距。目前,一些船企沿袭着造船行业的设计思路,通常认为船级社的规范和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国际海事组织(IMO)等的规则要求是唯一的设计依据,但是在海洋工程项目合同中通常有“当甲方的要求高于规范规则的要求时以甲方的要求为准”这样的描述,而且一般大的石油公司有很多相关的技术指导文件。张启鹏表示,这就会给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工作造成被动,特别是在设备、材料选型方面,将直接导致船企消耗大量的时间与海工项目业主进行协调。
最后一道难关,是对技术要求的细化不够。“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工艺专业上。”张启鹏认为,在投标过程中对物量的统计在可控范围内,但是材料的选用等细节容易被忽视或者描述不够清楚,再加上船企在投标澄清阶段没有与业主取得共识,就会出现项目执行阶段双方为管线、阀门等的材料问题争论不休的局面,从而直接影响进度和成本。为此,他建议国内有关企业在承接国际项目时,一定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认识,以便化被动为主动。
海洋工程装备概况及产业结构
开发和利用海洋是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综合开发利用好海洋,就离不开装备的发展。
海洋装备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于海洋油气和矿产资源开发的装备,二是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的装备,三是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装备,四是海水的淡化及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装备,五是共性海洋基础设施。
目前大家通常所说的海洋工程装备多指油气类装备。油气类装备主要包括勘探装备、钻井装备、生产与加工装备、运输装备、海岸工程船舶装备、水下装备与水下系统装备等等。从钻井装备来看,主要有海洋钻井平台等;从生产装备来讲,主要有半潜式升降平台等。此外还有海洋工程船、水下的作业设备等。
谈及海洋工程装备的产业结构,从用户来看的话,则用户相对集中,其中石油公司占30%左右,钻探公司占60%左右。从海工装备的供应商来看,范围比较小,主要是工程的总承包商,如国外的一些大型承包商,国内的中海油、中石油等;此外还有装备的集成供应商,如国内的中船重工、海油工程、中远船务、中海工业等。
从当前全球海工装备建造的格局来看,欧美是第一梯队,掌握设计的核心技术,以高端海工产品为主;韩国、新加坡是第二梯队,具备工程的总承包能力,正在向深水高技术装备领域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但产品还属于中低端,高技术是我国的薄弱环节。
就我国海工装备产业来看,目前产业布局已初步形成,但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与国外差距较大,配套市场还被外国企业掌控。此外,目前我国的工程总包能力不足,且在高端海工装备设计建造领域基本还是空白。
从我国海工装备业的总体布局来看,目前建造力量集中在沿海几大区域,如环渤海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长三角有一批船舶制造企业,珠三角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此外海南有海工装备制造基地,武汉有海工装备配套基地。
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欧美垄断了基本设计和关键技术,韩国、新加坡已形成先进制造技术,我国在中低端产品建造方面已具备一定技术积累,且海工船建造技术较成熟。具体来说,属于第一方阵的欧美已基本垄断了设计制造技术,如挪威、瑞典、荷兰、美国主要是在深水超深水技术及钻井平台、半潜平台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从配套来看,也主要是美国、瑞士、德国在钻采、动力、电子等设备上处于垄断地位。
位于第二方阵的韩国、新加坡已形成了先进的制造技术,如韩国在钻井船、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液化天然气(LNG)市场上占据了较大的份额;新加坡则在自升式、半潜式平台和FPSO改装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实力。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发展总体格局
全球海工装备制造业,从钻井装备来看,自升式钻井平台已经向深水化方向发展;半潜式钻井平台目前的主流作业水深为3000米,钻深为l2000米,工作环境由常规海况向恶劣海况及极区严寒环境发展。钻井船目前已发展到作业水深3600米、钻深l2000米、配备DP3级动力定位系统的第七代钻井船。FPSO则集生产处理、储存外输及生活、动力供应于一体,多采用单点系泊,在浅水和深水中均有良好适应性,目前正向深水发展。Spar平台采用干式采油,活动性能好,作业水深可达3000米。张力腿(TLP)平台采用干式采油,运动性能好,作业水深在1500米以内,目前已发展到三代,全球TLP平台共25座,基本在美国墨西哥海域服役。TLP平台的技术难点主要是张力腿张力筋腱的设计与建造,目前掌握其核心技术的企业只有3家。
就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我国在导管架、自升式、半潜式平台和FPSO、平台供应船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主要是在自升式平台上形成了系列产品,如“海洋石油921”,其最大作业水深为60.96米,最大钻井深度为7000米,最大可变载荷2268吨。此外,“JU2000E”的最大作业水深是l22米,最大钻井深度超过l0000米,最大可变载荷6486吨。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的最大作业水深为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为10000米,动力定位系统为DP3级,该平台在1500米水深内可使用锚泊定位,最大可变载荷9000吨。此外我国的导管架技术发展较好,导管架平台最大重量达到32000吨,高度达210米,为亚洲第一。在FPSO领域,我国具有浅水FPSO船体和上部工艺处理模块的设计、建造能力,其最大载重量达30万吨。在海洋工程船方面,我国建造了铺管船“海洋石油201”,起重船“蓝鲸”号。
能源利用装备的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其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在这一领域,目前我国在利用潮汐能、波浪能方面已开展研发。
而在深海资源探测开发装备方面,我国研制了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的“蛟龙”号,实现中国载人深潜技术的重大突破,最近研制的“潜龙”号则是无人无缆的潜器。
海工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从海洋油气的开发趋势来看,海洋工程装备的作业环境将实现从浅海到深海,从近海到远海,从水面到水下的转变,从常规海域到极区;装备作业自身将呈现深水化、规模大型化、功能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并更加安全、环保、可靠;且在技术上实现多学科的技术融合。
当前海洋工程装备的运营范围从浅水扩大到到深水到超深水,产品从固定平台拓展到到浮水设施和水下生产系统,其作业深水化的特点十分明显。在这方面,目前韩国正在研发的新一代钻井船,其作业水深超过3600米,钻井深度达到12000米,为第七代钻井船。
在装备规模大型化方面,目前的FPSO船长可达330米,造价高达30亿美元;在功能多元化方面,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船、多功能平台供应船等功能复合型装备进一步拓展了海工装备的作业能力;在形式多样化方面,新型浮式平台的主体结构趋于交叉融合,进一步实现了性能优化,浮式LNG装备如浮式LNG生产储存装置(LNG-FPSO)、浮式LNG储存及再气化装置(LNG-FSRU)市场空前繁荣。
此外,水下装备也实现了广泛应用,相关的重点设备包括脐带缆、水下控制系统、水下管汇、水下采油树、水下防喷器等。同时,浮式天然气液化生产储存装置(GTL-FPSO)、浮式液化天然气发电船(LNG-FPGU)等前瞻性浮式装备新概念不断涌现。其中GTL-FPSO是以较低成本将天然气转化为高质量、燃烧完全的油产品或化学品,目前韩国现代重工已进入GTL市场。
其他前景看好的装备还包括极区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海上机场、海上城市等大型水面水下综合设施、水下开采技术等。在综合利用海洋能源方面,目前对波浪能、潮汐能、温差能的利用还处于初步阶段,未来有望进一步发展;海上风电技术则正在快速发展。此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就是海洋空间信息技术。
(关键字:两会 海洋工程 工程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