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ULED受追捧引发智能电视三大思考

2014-6-10 9:52:34来源:中国企业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2014年中国彩电市场最大的热点是,ULED电视自今年3月由海信率先推向市场,并经过短短两个多月的推广,迅速抢夺彩电业新品销售的“头把交椅”。

而被认为是全球彩电业下一代显示技术的OLED电视,自去年推向市场一年后全国销量仅百余台,今年以来又接连遭遇三星、索尼、松下等同一阵营盟友相继退出,独留LG一家在留守,并面临“品类少、售价高、品质不稳定”等考验。

一边是中国企业主打的高清晰画质ULED电视的热销;另一边却是外资企业创造的OLED电视的“叫好不叫座”。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新趋势?又将给已步入智能化时代的中国彩电企业带来哪些新思考?

思考一:受宠的是产品,不是技术

即便是最好的技术,如果不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那么这种技术也只能永远存在于实验室中,而无法走进家庭。

对于ULED和OLED两类电视新品来说,主打功能都是“高清晰画质”的显示效果。唯一不同的是,ULED电视是基于成熟LCD显示面板上的革新,拥有“产品性价比高、成熟稳定、画质清晰通透”等市场性优势;而OLED电视则是另起炉灶式的创新,从被动发光到主动发光带给OLED电视的不只是拥有“可以弯曲画面”,还有“市场售价奇高、使用寿命短、品质不可靠”等拦路虎。

对于彩电企业来说,特别是步入智能化时代后,任何产品的技术创新,都不能“唯技术而论技术”,应该是“面向用户需求的创新”。相对于OLED电视来说,ULED电视自身所具备的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以及面向消费者需求的满足能力,均保持着较为显著的优势。

再好的技术,也需要获得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可。OLED电视当前在全球市场的困局,再一次证明了真正能在市场上“叫好又叫座”的新品,一定不只是单纯的科技创新,更多的是面向用户需求和使用体验的系统创新。

思考二:没有硬件,内容无法绽放

再好的音响,发不出声音也只是摆设。同样近年来面对智能化浪潮冲击的中国彩电产业,没有了硬件平台,智能化带来的丰富音视频节目、游戏、娱乐等软件应用体验,也无法绽放。

日前,一份来自海信的智能电视运营数据显示,近200万家庭正使用其智能电视玩游戏。同时,其智能电视后台拥有4300款游戏,人均单日运行时长约50分钟。这意味着,随着基于智能电视平台上的游戏、教育等体验功能的不断完善,电视作为客厅核心的地位没有发生改变,反而得到巩固和提升。

实际上,ULED电视的问世,正是基于硬件和软件完美融合的“结晶”,通过背光分区动态控制技术、HiView画境引擎技术和超解像技术三大技术创新,从而带来了超乎想象的视觉体验。其中,ULED电视所带来的“高清画质和高饱和的色彩还原度”,让越来越多借助电视观望娱乐节目,甚至是娱乐游戏的人们,获得更多的视听和画质体验。

不难看出,真正消失的不是电视机硬件,而是基于传统的硬件盈利模式。面向互联网时代的竞争环境,无论是传统的彩电企业,还是新进入的互联网企业,都必须要建立起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体系,构筑基于高性能硬件基础上的服务增值体系持续完善和提升。

思考三:高端化转型,关键靠精品

高端转型不是概念,而是基于企业内部扎实的产品创新能力和服务增值能力,说到底就是精品的创造能力。当前的智能化拐点,无疑正是彩电企业实施经营转型、转战高端市场的重要机会点。

多年来,中国彩电企业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上游核心面板受制于人”、“产品创新跟随于人”等挑战。因此,如何从持续的市场价格战中解脱出来,真正回归市场和用户需求的产品本位,推动产品的高端化升级,已是迫在眉睫。

推出原创性的高品质精品,重新定义电视性能标准,成为本土彩电企业实施高端转型的第一步。就在今年3月初,随着海信ULED电视首发并推向市场,正式拉开了中国彩电企业的产品高端化转型序幕。

相对于4K、3D、OLED等完全由外资洋品牌定义并创造的产品,ULED为海信首创并推出,通过“超百万比一的图像对比度以及大幅提升的色彩表现力和响应速度”,将4K超高清电视的画质优势远远地甩在身后,也开启了由中国企业自主定义超高清电视的时代大幕。

毫无疑问,当前中国彩电企业的高端化转型之路才刚刚开启,ULED电视只是拉开了一条先河。未来,从原创性的产品研发,到原创性的技术,系统性的增值服务等,均存在着较大的高端转型空间和动力。

就在上个月,为了提升用户看电视的内容体验,海信专门发布了“聚好看”应用,内容相当于多家主流视频厂商内容的总和、单个应用的两倍。这也被认为是,海信“软硬协同”实施电视高端转型之路的探索。

(关键字:海信 彩电)

(责任编辑:00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