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上海国际工程机械展落幕,徐工集团在全球40多个国家的3000余家展商中成为焦点,5192平方米的展位,连续7届成为室外展出面积最大的展商;参展主机产品45台套,零部件产品41款,包括多个最新研发或改进的新品:国内最大的39吨垂直振动压路机、国内首台可以实现两种给配料施工的路面养护车等,全都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新突破。
精彩亮相国际大舞台,这是徐工集团成立25年来辉煌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说,“我们就像农民种粮食一样‘深耕’工程机械,始终坚守主业,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将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徐工人的坚守收获颇丰:多年来始终保持国内行业第一位,成为行业内规模最大、产品品种与系列最全、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集工程机械开发、制造、出口为一体的千亿级企业集团,并从一个地方国企跻身世界工程机械前5强。
一个弱女子“扛起”4000吨
一台起重能力4000吨的起重机,仅履带就有3米多高,履带底座面积有半个篮球场大小。其20米吊臂发力,可以将大约2300辆奥迪A6轿车同时吊起,如果让这些车首尾相连,从高铁南京南站可以排到新街口。
这个巨无霸的主设计师,是一位柔弱女子——徐工履带起重机研究所所长孙丽。“来徐工20年,亲历了产品升级,也见证了中国工程机械的进步。”孙丽坦言,大型履带起重机在国外的历史超过百年,但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口。90年代,孙丽进厂不久,徐工集团生产出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0吨履带起重机,而当时德国利勃海尔的起重机已达到800吨!那时,徐工人曾到利勃海尔参观,一位德国老工程师很热情:“你们用摄像机全录制下来也行。”但是午饭时,翻译人员说,老工程师后边还跟了一句话:“反正你们再怎么学,也永远做不到。”
这件事,在徐工集团传讲了十几年,孙丽和很多工程师都被“激励”过。1998年,徐工将“50吨”这个数字提升到150吨,2004年达到300吨,成为国内最大的吊车项目。随后几年,徐工持续发力,一直发展到4000吨,变身“全球第一吊”。
成功背后,不仅有像孙丽这样徐工人的执着,在企业层面,徐工也始终坚守,不涉足和主业无关的产业。专注,让徐工多了底蕴,经得起风浪。近些年,在国内外工程机械行业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徐工主导产品仍然持续拓展市场,保持领先优势,今年,徐工获得行业唯一的中国工业领域最高荣誉“中国工业大奖”和第十四届全国质量奖。
平均每天诞生一项新技术
徐工的坚守并非死守,而是坚持创新,放眼全球,同样“攻”得出去。
徐工有条铁规,每年至少拿出收入的6%搞研发。6000多名研发人员近年创造了2000多项专利,平均每天就有一项新技术、新产品诞生。这其中,100多项产品为国内首产,多项技术填补国家空白,连续3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5次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年过五旬的林海只有初中学历,在徐工培养下,他取得徐工重大技术革新成果12项,10项成果获全国一等奖,尤其是他独立承担的国内首创汽车起重机电气自动检测技术和系统可靠性改进技术,使国产起重机在电气可靠性方面跃升至国际先进水平,实现综合效益20多亿元。
融入创新基因的徐工产品带着“国际范儿”,不断叩响海外市场。前不久,有“世界第一高”之称的徐工100米登高平台消防车,与88米、68米高米数消防车奔赴安哥拉,实现了中国高米数高空消防设备首次批量出口。徐工集团国际事业部副部长刘涛表示,目前徐工已在海外构建起112家经销商、10个备件中心、350家服务站的全球网络,年出口万台主机到159个国家,包括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中亚、中东等市场。“我们在德国、美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和欧洲采购中心,巴西基地及东欧、中东、印度等6大海外装配厂陆续投产,稳步推进了全球化布局。”刘涛说。
用大爱温暖脚下的土地
像种粮一样坚守工程机械的徐工集团,不仅在企业精神、技术、市场等方面“深耕”,更对脚下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企业奖”、 “江苏希望工程实施20周年特殊贡献奖”……一个个荣誉,记录下徐工人谱写的大爱之歌。
今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地震,造成很大伤亡。当天晚上,徐工集团便决定组织救援力量,全力协助抗震救灾。第二天,徐工的第一批13台设备就到了灾区,随后又有20多台设备赶来。“灾难面前,我们必须站出来!”当时在一线抢险的徐工集团员工徐楠说。
不仅在鲁甸,在汶川、玉树、雅安等地震现场,徐工救援队同样第一时间奔赴一线,一台台奋力救灾的徐工机械,成为一抹暖人的“徐工黄”。数次地震救援,徐工共调派大型机械设备400多台,总价值上亿元,出动救援人员500余人次。还有在苏北龙卷风、台湾台风、舟曲泥石流、西南旱灾、北京房山暴雨等灾害时,徐工也一次次伸出援手。近年来,徐工集团为救灾和各类社会公益事业的捐款,达到6500余万元。
(关键字:徐工 工程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