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编著的《201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5汽车蓝皮书)在北京正式发布。本年度报告的主题是:中国汽车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战略措施。
报告认为,政府管理对于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现实中我国的汽车产业管理存 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需要站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高度认识汽车产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新目标以及国 际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又使得我国汽车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
自2008年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三方连续八年联合推出中国汽车产业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汽车蓝皮书)。不过,以往汽车产业蓝皮书的主题大多结合当年行业热点,聚焦于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发展以及车联网、智能汽车技术等领域。
但今年,2015汽车蓝皮书则大胆把矛头对准了汽车行业存在多年的痼疾——行业管理体制。由于政府管理职能分散,我国的汽车行业管理体制一直存在多 头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直接管理汽车行业的部门有9个,如果加上具有间接管辖权的,则多达13个。比如近期在业内广受关注的《关于促进汽 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就是由交通运输部、发改委等十部委联合制定。
政出多门不仅大大加重企业的运营负担;而且不同政府部门利益不同,多方博弈导致政策执行尺度不一,让企业无所适从。但因为一触及这个问题就会得罪 人、动很多人和部门的利益,企业人士乃至行业专家以往大多“敢怒不敢言”。近年两会期间也有汽车行业代表呼吁改变多头管理的弊端,但一直未能得到落实。
“多头管理是行业的“老大难”。其实从(汽车蓝皮书项目启动)一开始,我们就私下讨论这个‘老虎屁股’敢不敢摸?我们的答案是要摸,但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透露。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表示:“十八大以来,不断深化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汽车产业管理体制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遵循,汽车产业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在汽车产业的具体投射。”
除了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付于武认为,还有两方面的原因促使我国汽车产业管理体制进行变革。
一是汽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管理方式改革,进一步释放生产力与市场活力。从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经历看,每次行业大发展都伴随着管理政策的变革。
1994年我国出台《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当时汽车产业还是以商用车为主,轿车还很弱小;年产销不过100万规模。那时的政策对汽车产业发展起到了 很大的推动作用。2004年出台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我国汽车产业开始进入乘用车时代,在400万辆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到了2015年我国汽车产销已 经超过2400万辆,是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大国,需要新的政策,“从现有管理体制和方式看,我国对于汽车行业的管理思路和方式基本上还在沿袭1994年出台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但1994年以来我国汽车行业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如果再延续过去的管理办法,那汽车产业是无法继续发展的。” 付于武表示。
第二,创新时代需要我们革新汽车行业的管理体制。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技术创新、行业融合如火如荼。有一些业外的创新性企业有意愿进入汽车行业,汽车行业也需要创新技术与力量发展新能源车与智能汽车。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张绥新博士则介绍,现在业内外普遍认为,汽车行业管理变革的时机已经到来。“目前这种状态不会持续太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石耀东同样表示,今年以来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低迷、行业今后的微增长态势,为改革提供了良好条件。“企业日子不好 过的时候改革意愿也会更加强烈。”
付于武则透露:“中编办已经在制定政府权力负面清单,对于汽车行业的管理,除市场准入以及产品认证两项之外,其余政府部门的所谓政策均不在中编办授 权之内。”这意味着目前大多部门规章、不在法律认可范围内的政策,都将逐渐退出。他同时提醒,改革就意味着要打破现有利益格局,难度很大。
刘世锦认为,汽车行业的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准入;二是退出,三是如何适应创新。
2015汽车蓝皮书提出我国汽车产业管理体制要以法制化、集约化、自组织化、国家化为改革方向,并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如以《道路车辆发为核心》,奠 定行政管理向法制化管理的基础;优化汽车产业税种与税率,推进“绿色税制”;完善型式认证的产品管理制度,推动汽车产品管理由事前管理向事中、事后管理转 变;发挥行业协会与中介机构在政府简政放权中的作用;建立规范的产业政策评估机制等。
(关键字:汽车 汽车产业 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