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孟津千年古镇麻屯,有家名叫“鸿元”的公司。
6月3日上午,记者在洛阳鸿元轴承有限公司看到,大小不一锃亮的轴承,静静地躺在玻璃展示柜里,瞅着这些宝贝疙瘩,董事长周树洲冷峻的目光,瞬间变得柔和起来。他拿起一款内径只有戒指大小的轴承告诉记者,别看它不起眼,技术含量可不低。旋转起来误差不超过两微米,只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30。
创建于2005年的洛阳鸿元轴承科技有限公司,现有员工210人,占地18亩,年产值5000多万元。在洛阳这个强手如林的“轴承之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个头。
个头虽小,却不容小觑。十年磨一剑,这一专注高精密轴承领域的后起之秀,依靠自主创新登上行业之巅,成为目前国内最大、跻身世界前五的该类轴承生产厂家。
小而精:突破大瓶颈
“我们有30人的研发技术团队,拥有20余项专利,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8%。”董事长周树洲快人快语,“在高精密专用轴承细分领域,鸿元占据国内80%的市场份额,50%的产品远销欧美等18个国家和地区。”
还记得前不久,洛阳机器人展上能歌善舞呆萌可爱的阿尔法机器人,行草隶楷样样精通的书法机器人吗?周树洲介绍,他们施展绝技都离不开一个关键部件,那就是轴承。可以说,有机械转动的地方,就有轴承活跃的身影。
轴承,被誉为装备制造的“心脏”部件。高端精密轴承更被业内视为“制造业王冠上的明珠”。长期以来,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国内高端精密轴承市场,一度成为欧美日等行业巨头的禁脔。比如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的YRT转台轴承,2007年前,基本上被一家叫做舍弗勒的德国公司垄断。
紧盯一流,才有望争创一流。2006年10月,在国内一些同行怀疑的眼光中,周树洲带领研发团队向YRT转台轴承的国产化发起了冲锋。经过几个月的鏖战,国产YRT轴承研发初步成功的消息传开,一些大公司纷纷上门考察,欧洲最大的机床公司DMG向鸿元伸出了“橄榄枝”。
真正检验国产YRT轴承性能的一刻到了。
鸿元将样品送往DMG。经过一个多月的漫长等待,从DMG传来消息,要求轴承的旋转精度要达到2微米的欧洲标准,而按国内标准达到4微米就很不容易了。
能得到世界一流巨头的认可才算真正的成功。当年离开大型国企创业的周树洲有一股不认输的劲头。没有专用的技术设备,就自己改造;没有现成的检测设备,就自己生产;机床精度达不到,就组织小组攻关,终于找到了提高精度的办法。
“2009年初,给DMG第二次送样,很快从欧洲传来好消息,我们成功了。”
小而强:咬定创新不放松
初战告捷,引来更多瞩目。海峡对岸的台湾工业研究院给鸿元发来一款轴承,询问能否生产。看到这款轴承,和轴承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周树洲一下子愣住了。“我从来没见过这种轴承。客户告诉我,这是工业机器人减速机专用的支撑轴承。”
作为工业机器人谐波减速机的核心部件,这种轴承市场被一家名为哈默纳科的日本公司垄断。周树洲敏锐地感到,机会来了。
机遇更意味着挑战。鸿元又将目光投向工业机器人轴承的研发。和当初研发YRT轴承一样,从加工到检测,国内几乎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和样板可以参照,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工程师贾佳,是一名80后,带领同为80后的小伙伴们,经过六个月的奋战,拿出了样品。和日本的同类轴承放在试验平台上做寿命对比测试,“运转不到三个月,我们的轴承就坏掉了。”这次对比,让贾佳认识到了和国际一流产品的差距所在。
仔细查找问题,反复进行试验,经过30多次的改进,拼下这场硬仗曙光在望。深圳一家谐波减速机企业得知消息,上门找到鸿元达成了初步协议。就在批量生产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前期小批量试用,客户反映一切良好;可等到大规模供货,问题就冒出来了。”这次意外,让深圳这家客户又重新选择价格偏高的日本轴承,鸿元的研发团队遭受了不小的打击,公司也蒙受了重大损失。
“一定要攻破这一技术瓶颈!”周树洲为研发团队的年轻人加油打气。为攻克难关,鸿元再次组织精兵强将,遍访专家院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更换了三种原材料,优化了热处理工艺,又对部分关键设备进行了改造提升,终于迎来云开月明。新产品经权威机构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可以和日本产品相媲美,质量和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而价格仅为国外产品的1/3。
跟跑永远是小伙计,领跑才有大作为。“按照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构思一代的研发布局,我们要把创新的钻头锁定在用户关注的‘一厘米宽度’上,开掘出‘一公里的深度’。”以“创客”自诩的周树洲,将目光投向更为高远的天空,“通过加速跑,超过洋品牌,让中国工业机器人都用上鸿元的精密轴承。”
(关键字:洛阳鸿元 轴承王国 创新 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