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自主车企迎战合资品牌

2016-11-15 10:07:24来源:第一财经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在观致汽车之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旗下新品牌LYNK&CO又一次代表中国品牌走出国门,在欧洲汽车工业的心脏地带德国进行首度发布,宣告中国车企冲击世界主流汽车市场的决心和野心。

就在日前,吉利旗下全新中高端品牌LYNK&CO在德国柏林进行了全球发布,并亮相了第一款概念SUV。与观致汽车刚在日内瓦车展亮相同样的,这个新生的品牌受到包括德国媒体在内的一致好评。

《德国商报》称吉利LYNK&CO为“中国在欧洲的汽车革命”。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的文章标题是“吉利在欧洲用LYNK&CO瞄准大众汽车”,在正文中其进一步写道:“吉利发布的LYNK&CO是欧洲汽车市场领导者大众汽车的竞争者。”海外媒体在报道上的“一边倒”,与10年前对中国自主车企的态度和看法截然不同。

在2005年~2009年那段时间,自主车企先后有将陆风SUV、华晨尊驰和华晨骏捷等车型送到欧洲,让ADAC德国汽车俱乐部根据欧洲当时的Euro NCAP标准对上述车辆进行碰撞测试,最终的成绩莫不以零分或一分收场。以至于当时的欧洲媒体毫不留情面地将中国汽车评价为“来自中国的一堆废铁”。

 

 

吉利旗下全新中高端品牌LYNK&CO

将近10年的沉淀和发展,自主车企在品质上的提升也刷新了其在海外市场上的形象和影响力。观致汽车在此前的欧洲汽车碰撞测试中取得了5分的满分成绩;而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欧洲发达市场,上汽大通旗下的车型不仅打败了福特、依维柯等外资品牌,成功获得欧盟政府采购大单,还成为当地市场销量第一的中国品牌。

从今年前三季度的销售业绩看,自主车企在国内车市的份额不断提升,无形中让韩系品牌感受到压力,不过,要真正地与国外主流车企进行正面竞争,自主品牌还需要进一步苦练内功。

抢占韩系市场

10月车企销量出炉,从已经获知的数据来看,自主车企无疑是最大赢家。东风乘用车单月销量达到1.58万辆,同比增幅达到77%;吉利销量超过9.6万辆,同比增长94%;长城销量达到10.48万辆,同比增长近31%。从前10月的整体销量数据看,主流自主车企的同比增速基本上都保持在20%-30%之间。这是近三年来少有的“辉煌时刻”。

整体销量的上升也拉动了自主车企市场份额的提升。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6年1~9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707.18万辆,同比增长18.7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2.21%,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1.41个百分点。与之相对应,今年前三季度,包括德系、法系以及韩系品牌在华的市场份额都有所下降。表现最为明显的应该是韩系车企,上半年市场份额已经从去年同期的9%下降至7.3%。

市场份额之外,自主品牌的售价提升也表现明显,比如在18万~25万元的B级轿车区间,吉利博瑞已经占据一定的市场空间。再比如上汽和阿里联手推出的互联网汽车荣威RX5,其互联网车型15万~18万元的价格区间,已经完全进入了主流日韩系SUV的价格区间。如果在两年前,进入这一价格区间的自主车型,其最终的销量很可能以惨淡收场。但是在眼下,荣威RX5的月销量已经突破了2万辆,其月订单量更是超过了3万辆。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品牌正在正面迎战合资车企中相对“弱势”的品牌,比如韩系和法系,而在SUV领域,自主车企更是有望与主流合资品牌一较高下。2014年销量排名前十的榜单中,北京现代ix35居于第4位;到2015年已经下降至第21位。2014年排行前十的榜单中,仅有3家自主品牌;到2015年,合资品牌仅占有4席。此前一直被誉为神车的大众途观多年来一直盘踞的“SUV老大”的宝座,也被哈弗H6给取代。

 

 

“过去十余年来,部分民营车企以及集团旗下的自主军团,在实力上确实有很大的提升,它们确实在崛起。”普华永道思略特全球合伙人彭波看好自主品牌的进步。他认为,自主品牌特别是SUV之所以能够在销量上对合资造成冲击,缘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成本优势;其次是对中国市场的了解程度更深;此外,在渠道布局特别是在三、四线甚至五、六线市场的下沉方面,有比较优势。

与此前相比,自主车企的品质也在提升,在美国J.D.Power公司的新车品质调查中,中国汽车企业的平均分数在8年之前与外国汽车企业平均分数相差145分,但到2015年这一差距已减少到22分。

与主流车企竞争仍有差距

经历了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并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和合作。近年来,自主车企的自主研发实力等都有极大程度的提升。以上汽为例,在此之前,上汽曾和通用汽车联合研发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并已经将其成果投入使用。吉利在收购沃尔沃之后,也开始与沃尔沃展开合作,共同研发名为CMA的基础架构。这一基础架构不仅将用于吉利品牌,也将用于沃尔沃品牌旗下的车型。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和外资品牌承担责任、共同研发,已经说明中国的自主车企在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上的长足进步。不过,要与韩系以及德系等主流合资车企同台竞技,自主车企依然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普华永道思略特在对消费者深度调查后得出结论,自主品牌未来仍需要解决三大“痛点”。一是产品的均衡性,目前自主品牌在做工、用料等方面还有需要提升之处,必须让产品做到无论在空间、性能、质量、做工等功能方面不应该有短板;第二,洞悉消费需求,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集中优势资源,走差异化的竞争道路;最后,在产品之外,必须着力打造品牌。

而在海外市场,虽然当下诸如宇通、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型,以及上汽大通的商用车已经在类似于英国、澳新等主流市场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总体上说更多是依赖于与政府间的合作,进入私人市场相对较少,而且销售体量也并不算多。在乘用车市场以及私人用车领域,中国品牌要改变海外市场主流消费者的看法,还有待时日。

(关键字:自主车企 迎战 合资品牌)

(责任编辑:00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