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陷入亏损的索尼、东芝、松下,再到嫁入中国的三洋、夏普,名噪一时的日本家电业似乎在不断“凋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唱衰日本几乎成了中国家电行业的时尚旋律。为了进行转型自救,索尼、夏普、松下等日本家电巨头先后大力进行经营变革,意欲通过拓展新的产业链和改革经营机制等方式来重振当年的雄风。
近日,松下经营机制改革又有了新的进展。据日本媒体报道,松下将于4月1日在浙江省设立新的统括中国家电业务的“松下AP中国”公司。松下将启用中国高管出任公司一把手,加快决策速度。不仅要在洗衣机和冰箱等可满足当地需求的高性能产品上提高研发能力,还将强化销售店网络。松下将把统括家电业务的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电化住宅设备机器社的职能,转移到负责生产洗衣机等产品的松下电化住宅设备机器(杭州)有限公司(PanasonicHomeAppliances,后文简称:松下HA)。
关于以上消息,中国家电网记者从松下中国相关管理人员口中得到了证实。据悉,松下HA的经营一把手吴亮将担任松下AP中国的总经理。新统括公司与此前相比将移交更多的经营权限,形成从产品策划到开发、制造、销售的一条龙体系。
经营机制改革:效率和本地化并行
无论是一度陷入亏损的索尼、东芝、松下,还是嫁入中国的三洋、夏普,一流的技术一直是日本大企业屹立于世的重要资本。不过,从日本大企业的兴亡中可以看到,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并不等于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的经营管理靠的是一套复杂的综合性战略,战略方向和市场策略出了问题,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济于事。
家电产业资深观察人士刘步尘告诉记者,虽然日本企业因为亏损等问题被人唱衰,但是在产品品质和技术实力方面,日本企业还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准,日企问题的实质是管理方式和观念的迟滞。
现在的中国家电市场乃至中国消费品市场,企业、产品众多市场竞争激烈,消费需求也千变万化,以前日本企业“长老式”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产业发展趋势。据行业资深人士观察,除了“长老式”管理模式容易导致战略错误之外,日企森严僵化的审批流程会大大削减运营效率,往往会在与中国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出现慢半拍的情况。
此外,外企在中国市场遇到的通病就是本地化战略推进迟缓。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中特殊而复杂,外企的产品用“工程师思维”很难取悦本地消费市场。而此次松下对中国区家电业务框架进行调整,最大的看点就是优化组织架构提高决策效率,用本地人掌舵本地市场。这与松下社长津贺一宏在海外市场起用当地人才,“转变为以当地人为核心的经营模式”的方针相衔接。
刘步尘认为,松下的中国家电业务改革以及夏普的多方位变革值得其他企业学习。日本企业的弱点在于管理、观念和市场,技术基础雄厚的日本家电企业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模式和市场战略,实现企业的重振还是很有希望。
日本家电巨头溯游而上
事实上,日本家电企业的窘境并不全是公司经营的问题,如果没有2011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今天的东芝应该不会像现在这样为核电所累。外企退出中国市场,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和宏观产业因素。
中怡康市场研究机构品牌中心总经理左延鹊表示,中国政府产业政策的变化以及中国本土家电品牌的崛起是外企纷纷退出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的中国对拉动GDP的制造业等领域外资企业一直给予各种优待。但提倡“产业升级”的2010年以后,优待范围突然收缩到尖端技术和服务领域,传统制造业的日本企业收缩在华投资。与此同时,中国家电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批以海尔、美的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开始走向全球舞台,逐渐在中国市场抢食了日系品牌的市场份额。这也逼迫日企在中国有意识的收缩利润微薄且竞争激烈的B2C制造,同时持续在B2B市场发力,并向产业链上游寻求核心技术的突破。
虽然在家电产品的排行榜上日本企业已经不再名列前茅,但他们已经逐渐从家电产业摆脱出来,进军新领域为下一步的盈利打下基础。松下已经逐渐从家电品类延伸至汽车电子、住宅能源、系统解决方案等领域;夏普将转向健康医疗、机器人、智能住宅、水、空气安全领域和教育产业;索尼电子领域强化手机摄像头等核心部件,同时参股奥林巴斯发力医疗领域。日企的创新方向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在医疗、能源、机器人等领域实现突破。
据了解,2015年松下在中国的销售额大约有1万亿日元。其中八成来自B2B业务,家电只占了两成左右。近期,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大泽英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松下并不是战略性的下调家电业务比例。在中国成长为ICT大国、制造大国的过程中,松下的半导体、电池、马达等元器件,FA、电焊机等制造设备的销量不断增加,于是B2B业务的比重也就顺其自然的增加了。
(关键字:日企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