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工智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是科技大佬追捧的热点,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中国人工智能未来如何发展?哪些应用能改变人类生活?对此,记者专访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他认为,2017年是人工智能的应用落地之年,未来社会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人工智能助手,人类将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而接受改变、融入新技术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未来。
“中国人工智能源头技术领先全球”
南都:今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很多人说人工智能的春天来了。你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前景怎么看?
刘庆峰:麦肯锡作的《中国对全球创新的影响》报告中有一个创新能力对比,在科学研究型和效率提升型的创新能力方面,是美国占优;但是在客户中心型以及效率提升型的创新能力方面,中国在全球是最强的。在这个对比中可以看到,由于中国具备海量用户,并且我们有提升效率的迫切期待,各行业的创新者受惠于中国市场的庞大规模,可以实现创新的快速商业化。
2016年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策略规划中提出中国在很多领域领先,比如我们在深度学习领域的论文数量已经超越了美国,文章被引用数量也超越了美国。可以说,以“讯飞超脑”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源头核心技术持续突破,中国人工智能源头技术领先全球。
人工智能在未来5到10年改变世界的时候,中国是非常有可能在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未来发展有两个优势,一是双创政策优势,二是举国体制优势。当看准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方向,我们可以调集最大的资源,在交叉学科领域投入更多资源,设立国家实验室、应用示范区等。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必将走在世界的最前沿。
南都:你认为,对于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接下来政府、企业以及科研团队等各方应该怎样配合?
刘庆峰:2016年如果是中国人工智能的元年,那么从2017年开始,一个又一个行业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惊喜,2017年应该是人工智能的应用落地之年。我们期待着产、学、研、用能够联起手来,共同利用人工智能来改变世界。我觉得下一步的关键是整个社会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形成真正的产业生态,这是核心。
第一条建议,继续加大源头技术创新,未来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一定意义上就是人工智能的竞争。而且应该设立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因为人工智能是非常典型的源头创新加应用迭代相互循环的系统,是典型的应用科学研究。
第二条建议,成立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打造人工智能的产业生态。未来人工智能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生态之间的竞争。美国Google、Facebook、IBM、Microsoft和Amazon五家科技巨头宣布成立人工智能联盟,中国需要在语音产业联盟等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成立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整合产、学、研多方资源,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此外,还需要推动行业的数据开放和共享,建立“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课程和设备培训体系,建立“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支撑体系。
南都:有人疑问人工智能迎来的到底是蓬勃发展,还是泡沫。对此你怎么看?
刘庆峰:任何新技术的发展,理论上是有这样的趋势,先是概论导入期,再到梦幻期,这时所有资本、创业者进入。当全社会都觉得它能马上改变世界的时候,又发现不是这么容易,然后进入梦幻破灭期,资本退出,一堆公司破产。最后进入到成长成熟期。
为什么呢?首先,技术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的,它需要一步一脚印;其次社会公众有着追风的天性。但是我认为所谓的泡沫,假如方向是正确的,从长远看它就不是泡沫,就像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其实它直接促成了今天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人工智能时代,我也觉得需要更多资本、产业和社会的关注,但是要越理性越好。
“人工智能延伸人类能力而非替代人类”
南都:外界说“讯飞听见”能让速记失业,“晓译翻译机”能让同传下岗。未来,人工智能还会替代哪些行业的工作?
刘庆峰: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生活的新常态中,人工智能是用来延伸人类能力而非替代人类的,不是说用技术去替代某些行业的工作,而是希望人机耦合互动。例如速记行业,人工转写准确率是80%,机器的准确率是95%以上。机器人也没有做到百分百,将来最好是让速记员和“讯飞听见”合作,可能一个人带着100个机器去100个会议,并做到正确率100%的会议记录转写。
我认为,未来社会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人工智能助手,它或许今天可以帮助你完成10%的工作,明天15%,一年可能就达到90%。机械工业的革命,使得我们人类从刀耕火种,从野蛮劳动中解放出来。而未来人工智能将使我们人类从精神压力中释放出来,从脑力劳动中释放出来,让我们更轻松地去畅想未来。
南都:今年春运,南都机器人“小南”也正式上岗写稿,一秒钟能写800字稿子,比记者快多了。今后智能机器会不会威胁到人类的工作?
刘庆峰:任何新技术、新行业都会造福一部分人类,也会使另一部分不思进取的人受到威胁,这是正常的。理论上在人工智能时代,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新的成长支点,新的发展方向。
美国科学杂志在去年2月份预测,2045年全世界50%的工作可以用人工智能来做,而在中国这个数据是77%,我认为不用等到2045年,这就会变成现实。当大部分人工作由人工智能来做的时候,社会要做两个准备,一是让更多老百姓、企业了解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化,提前做好应对;二是国家的保障和知识体系要跟上。
我认为,未来社会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人工智能助手,它或许今天可以帮助你完成10%的工作,明天15%,一年可能就达到90%。机械工业的革命,使得我们人类从刀耕火种,从野蛮劳动中解放出来。而未来人工智能将使我们人类从精神压力中释放出来,从脑力劳动中释放出来,让我们更轻松地去畅想未来。—刘庆峰
(关键字:人工智能应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