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质量问题频发 品控不过关还是另有隐情?

2018-1-3 13:14:11来源:钉科技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近年来,除个别品类外,家电市场的整体发展算不上蓬勃。毕竟,有为数不少的品类进入了存量期,而较长的生命周期导致家电更换并不频繁。不过,除此之外,频发的质量问题或表明,企业首先要重视内因,做好产品。

家电质量问题频发,并不仅仅是是品控不过关,还另有三点“隐情”:低门槛导致小品牌扎堆进入,前沿性产品标准尚不完善以及某些内在动力导致产品使用寿命被缩短。

低门槛导致小品牌扎堆进入

某个行业的进入标准低,通常会因入局者数量的庞大,对外表现为行业发展的迅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迅速,往往伴生混乱。家电质量问题频发的第一点“隐情”便是低门槛导致小品牌扎堆进入,这点“隐情”导致的质量问题多见于小家电、厨电领域,这里的“小”,并不是单纯指企业规模或者品牌知名度。

以2017年为例,据了解,7月26日,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连续发布了8批次因存在缺陷需要召回的家用燃气灶通知;12月25日,合肥市工商局官网通报2017年流通领域小家电质量抽查检验情况,其中部分品牌电热杯、吹风机等产品被检查出质量问题。

导致小家电、厨电领域“低门槛”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产品结构、功能简单,相关品类缺少坚实技术壁垒,容易突破;二是市场成熟度相对较低,品类丰富且市场品牌集中度不高,头部品牌优势并不明显。

据了解,贴牌生产现象在上述领域一度盛行,长期OEM依赖易出现质量问题,在一些所谓的家电生产基地,“小作坊”式生产活动并不鲜见,什么热销就生产什么,什么盈利就经营什么,缺少相关技术积累,生产工艺和能力参差不齐,也难以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鱼龙混杂是小家电、厨电领域的基本状况,小品牌扎堆之所以带来问题,在钉科技看来,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技术能力薄弱和品控意识的淡薄。

前沿性产品标准尚不完善

标准不完善,是导致家电质量问题频发的第二点“隐情”,毕竟,即便是标准逐渐完善,在一段时期内杜绝质量问题。以空气净化器产品为例,据报道,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刘清去年曾表示:“我国空气净化器市场每年有500万台的销售量,年增长率达20%至30%,这其中有30%的产品不合格。”

除表现在品类逐渐丰富的小家电和厨电领域,标准不完善还多表现在前沿性产品上,因为该类产品的标准制定通常滞后于市场推广。

标准缺失下,有些产品的零部件使用、组装生产过程缺乏相应规范;企业忽略配件管理、生产管理等环节,进而影响产品质量。此外,标准滞后,让部分漏网之鱼有机可乘,部分杂牌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更猖獗地委托小作坊贴牌代工生产,产出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损害消费者利益。

以近年来发展颇为迅速,被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应用了“下一代显示技术”的激光电视为例:在2013年就已经崭露头角的激光电视,首个技术标准在2017年11月才推出。激光电视标准滞后,导致此前在市场升温的同时,出现了无序现象:比如,“激光电视”与“激光投影”的概念并不清晰,配置不一、价格混乱;“亮度”是决定激光电视画面效果的核心指标,市面上也出现各种不同的亮度单位和亮度标示方法,让消费者非常困惑。

标准不完善,实际上削弱了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让不法厂商有机可乘,加剧产品质量问题频发。

缩减使用寿命或有内在动力

家电本身有其安全使用年限,若无质量问题且正常使用,产品通常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内“服役”。家电质量问题的一个表现,便是产品使用寿命的缩短。而这种缩短,可能是有意为之,特别是在以黑色、白色家电为代表的大家电领域。

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等均已基本度过普及期,进入存量市场,企业盈利主要依托消费者换新,但一方面,大家电本身就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大家电产品的需求主要在于功能,通常在“不得不”换新时才会考虑更换。为实现更快的更新,不排除厂商刻意缩短产品使用寿命的可能。当然,即便有这种行为,通常也会比较隐蔽。

智能手机领域就有类似例子,比如,电池从可拆卸到一体化,或许就有整体缩短产品“服役”年限,刺激换机的作用。近期的苹果“对部分老款iPhone进行了性能限制”也难免可能有类似考虑。

综上,家电质量问题频发,厂商首先依然要严把质量关,做好品控,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核心技术,重视品牌形象以及推动和完善行业相关标准,而缩短产品寿命,不如更深入挖掘用户需求或者通过创新引领新需求,这才是“大道”,才能真正不忘初心和不畏前路。

 

(关键字:家电)

(责任编辑:0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