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电视:原罪蓝光如猛兽?光学防护来驱逐

2018-1-4 11:12:14来源:家电网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宋·朱熹在《朱文公文集·答刘子澄》中称:“邪说横流,所以甚于洪水猛兽之害。”相比起自然界的原罪“天灾”,在互联网与人的生活如同“五花肉”般难以剥离的当下,也有种事物甚于洪水猛兽之害——短波有害蓝光,它无时无刻不在危害着人类的视力,尤其是孩子们的视力。作为液晶显示技术与生俱来的“原罪”,“短波蓝光”比自然灾害更凶猛之处在于,它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野兽”。

古人治水,对洪水进行主动干预,以水利工程将洪水的危害降到最低,流传至今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那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对于使用液晶面板的电视用户来讲,去除液晶显示中发出的有害蓝光就如同“治理洪灾”,长期以来,如何降低有害蓝光对人体的危害是许多电视厂商研究的重要课题。

据了解,波长在370mm-480mm之间蓝光能量较大,能够穿透晶状体直达视网膜,从而对眼底造成一定伤害。过去彩电厂商多采取古法“先睹为快”的策略,以堵住蓝光进入人眼,其原理大同小异,都是通过添加“黄色滤镜”过滤掉部份进入眼睛的蓝光。但是“堵住蓝流”在使用中却会造成了展示色彩暗黄的负面效应,因此在增加亮度和过滤蓝光间选择顶多做到数值上的适当平衡,同时防蓝光的效果并不佳。

2018年伊始,液晶电视产业烧起了从根本上去除“有害蓝光”的第一把火,提出为消费者提供在不影响画面的情况下对蓝光进行最大化控制甚至根除的方案,旨在打造护眼科技的同时顺便植入“养眼美学”。

蓝光伤眼需警惕

近几年来,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长时间观看的电视、电脑、手机等显示屏大多都使用液晶屏,而几乎所有的液晶屏幕采用的都是LED背光技术。

为了实现高亮度效果也就是液晶高透光率,屏幕产商使用能量强大的蓝色LED光源,通过光学混色形成白光。而正是这种光源光谱波长处于400nm-480nm的短波蓝光会使眼睛内的黄斑区毒素量增高,严重威胁观众的眼底健康,可以说,这是液晶屏幕天生带有的“原罪”。

有害蓝光由于具有较高的能量,可以穿透晶状体直达视网膜,引起视网膜上的光敏感细胞死亡,造成视力下降甚至丧失;蓝光还会使人眼的水晶体变得浑浊,最后病变成白内障;此外,由于蓝光波长短、聚焦点落在视网膜靠前的位置,导致眼球长时间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进而引发近视。而对于不同的人群,有害蓝光造成的危害又不一样。相比起成年人,蓝光对儿童造成的危害更大,由于儿童的晶状体更加稚嫩,无法对有害蓝光进行过滤,导致蓝光危害到视网膜,造成失明。

光学防护更科学

现代生活当中,工作和学习要求人们长时间地面对电视、电脑、手机等液晶屏幕,使蓝光对眼睛的危害率大大上升。为了保护眼睛,人们想出了许多方法来减轻蓝光对眼睛的危害。市面上最常见的就是防蓝光眼镜和防蓝光贴膜。

人们使用特殊材质的镜片对有害蓝光进行阻隔、反射,以此来保护眼球。但是,市面上的防蓝光眼镜不仅价钱贵,而且质量良莠不齐。再加上对不常戴眼镜的人来说,戴眼镜本身就是不方便的一种事情;对于防蓝光贴膜,虽然它能够有效剔除蓝光,但是对画面造成了影响,让画面整体偏黄,以牺牲色彩换来的护眼,极大地影响到了人们的观看感受。

除了利用特殊材质防蓝光之外,有些电视还带有“护眼模式”,通过特定的软件算法,将RGB三色通道中的蓝光进行低通量调整,降低屏幕亮度,实现对过高强光、高对比度和高色度图像进行校正,同时抑制了短波蓝光和长波蓝光的发出。但是这种做法和防蓝光贴膜的效果相似,会令屏幕偏色,影响画质。

最新的技术出现让屏幕既能从根源处阻止有害蓝光的发射,又能令其呈现出的画质“保鲜”,这项技术就是“光学防蓝光技术”。

光学防蓝光的原理是通过蓝光蓝色LED芯片,以光谱平移的方式,将450nm短波蓝光转移到460nm长波蓝光,减少80-90%的短波蓝光伤害。这种做法相当于是将蓝光中的有害部分剔除,让无害的蓝光依然参与到屏幕的画面呈现当中,让整体画面色彩更加丰富,更具有表现力。

例如以教育为卖点的创维58G6B系列,核心就是从光源处削弱有害蓝光,通过芯片优化算法,将发光灯珠光谱平移,让蓝光波峰峰值转移到460nm,从而将有害的短波蓝光转化成无害的长波蓝光。这种做法可以过滤85%的蓝光,同时不会因为蓝光的缺失而损失画面色彩。

光学防蓝光技术的出现是消费市场的需求下诞生的产物,现在液晶屏幕的防蓝光手段也将逐渐被光学防蓝光技术所替代。在消费升级的当下尤其是满足未成年人观影需求的同时又能够防止眼睛受到伤害,既是护眼科技又是养眼美学的光学防蓝光技术将成为2018年液晶电视产业焦点。蓝光之横流,将不再甚于洪水猛兽之害,大可放轻松,享受观影新美学。

 

(关键字:电视)

(责任编辑:0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