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不愧是面板行业的“老司机”,早在数年前,三星似乎就对液晶面板市场产能过剩的危机有了先见之明,于是其开始一边出售液晶面板生产线,一边转产OLED面板,LGD因此取代三星成为全球最大的面板生产企业,中国大陆面板巨头京东方也于今年一季度取得大尺寸电视液晶面板出货量全球第一的成绩。
话说回来,如今中国虽然已成为全球面板产业的重心,但随着本土面板企业竞相上马液晶面板产线以及相关投资力度的加大,其带来的结局显而易见,就是液晶面板产能持续扩张导致产能过剩。
而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各家面板厂商希望确保份额势必又将下调面板的出货价格。由此,从去年下半年至今液晶面板价格持续走低。而在钉科技看来,目前液晶电视面板产能过剩,对于彩电企业而言,需要保持警惕。
液晶电视面板供大于求
事实证明,由于面板价格下跌速度快于预期,面板厂商在今年第一季度取得了不错的出货量增长。据市场调研机构IHS Markit的报道称,一季度电视面板出货量同比增长13.3%。与此同时,IHS Markit数据还显示,一季度电视机出货量同比增长7.9%。也就是说,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比液晶电视出货量增长更快。此外,据IHS Markit的显示长期需求预测追踪报告,预计2018年第二和第三季度液晶电视面板与电视机出货量之间的累计差值将高于过去十年,分别达到8.3%和8.4%,而第一季度为7.9%。可见,液晶电视面板供大于求的状况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且液晶电视面板供需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在钉科技看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于以下两点:其一是前文提到的面板厂商大力加码产线,其二则是整个彩电市场不太景气。而不管如何,液晶面板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已是不争的事实。钉科技分析认为,彩电企业需要对此保持一定的警惕,注意以下两点问题。
一方面是规避库存风险。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比液晶电视出货量增长更快无疑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长此以往,彩电企业的库存压力势必将加大。
此外,整个彩电市场大环境已发生变化,从先前硬消费阶段进入存量市场竞争的新阶段,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普及性红利已经消失。
因此彩电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需要抱着谨慎的态度,积极调整面板订单。毕竟若是一味的以低价购入,一旦这种库存高于企业的消化能力,企业就有因此遭受经济损失以及面临更大市场压力的风险。
另一方面是避免陷入低价竞争。由于液晶面板还处于产能过剩阶段,其价格依然持续下探,所以相应的液晶电视售价也在下降。在钉科技看来,这对于彩电企业而言,并不一定是好事。
近年来,各大彩电企业纷纷冲击高端市场,并加速布局海外,其打造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形象的意图已经相当明显。然而就目前来看,国内彩电企业与日韩彩电企业如三星、LG以及索尼等的差距仍较大。
根据前段时间中怡康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五月份,国内彩电线下市场中,国外品牌整体平均单价达到5308元,而国内品牌仅为3599元。
具体一点来看,索尼平均单价达到10158元,排名第一;三星紧随其后,平均单价为9013元,位居第二;LG平均单价为7973元,排名第三。国内品牌中,海信、TCL以及创维的平均单价较高,分别达到4349元、4022元、3928元。
可以看到,国内彩电品牌的平均单价与国外品牌差距较大,其整体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除了海信、TCL之外,大部分国内品牌在高端市场仍难以获得突破。
在钉科技看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上述日韩彩电企业聚焦中高端市场,其技术研发实力、产品创新程度亦不断提升,而不少转型高端、积极出海的国内彩电企业却仍停留在“制造”阶段,表现不尽如人意。
因此,在这样不容乐观的形势下,国内彩电企业更不能因为面板价格下跌而陷入持续的价格战,而是要在良性的竞争中淘汰落后的产能、产品。
当然,钉科技认为,国内很多主流电视企业仍将坚持发力高端市场,而在这一过程中,二三线品牌将面临洗牌风险。
此外,虽说如今液晶面板价格持续走低,导致液晶电视价格也有了下降的基础。但是在钉科技看来,液晶电视的价格或许即将回潮。一方面,传统旺季开始于第三季度,面板价格可能将趋于稳定乃至涨价;另一方面,世界杯开幕之际,正逢国内“618”促销季,彩电企业纷纷开启降价促销活动,而当热潮退去,产品售价自然有望反弹。
总而言之,液晶面板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并非小事,对于彩电企业来说,这不仅将可能为其带来库存风险,还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品牌高端化发展,彩电企业需要对此保持警惕。
(关键字:液晶电视 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