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提到汽车就会想到大众汽车。在人们的印象中,日常生活里,大众品牌的社会延展性已不是出行方式那么简单,而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这个时代构成的一部分。
今天,无论走到哪里,或是在什么场合,被亲切地称之为大众品牌的汽车如同己出,丝毫没有陌生感,甚至会“当作了自己国家的偶像,而不是德国制造的汽车”。很久以来,人们把桑塔纳当作“中国的甲壳虫”,如今,又有人把新捷达视为“中国的高尔夫”。
对于这种现象,德国学者伯恩哈德·里格尔在他的《甲壳虫的全球史》中分析过:“大众汽车本身没经历实质性的改变,却经历了非物质文化上的适应过程,因此其适应了广泛的民族汽车文化。”用我们的专业术语解释,就是本土化。也正因为此,国人把“大众”当作了“自家的产品”。这就诠释了大众汽车在中国为何成功的秘诀。
翻开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历史,就是适应中国需求的历史,包括在文化上的适应性和本土化。从合资谈判开始,大众汽车在各个方面试水中国,时间长达六年之久,经历了先是观念意识、后是产品技术、再是落地风险等艰辛而富于成果的商业洽商,其中包括小批量组装(桑塔纳)试水,终于大功告成。史称“桑车谈判风云”。经历者说,上汽大众合资合营合同签约之后就被锁进了抽屉里,再也不用去翻了。谈判成果为制定中国第一部《中外合资合营企业法》提供了参照的蓝本。对此,李岚清在《突围》一书中作了详细介绍。
对于这种发展汽车的模式,《大趋势》作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论述道,“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实现强国战略计划的一部分,也就是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经济。”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前董事长卡尔·哈恩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是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政策促使大众汽车抓住了历史机遇,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进行轿车合资的西方汽车公司。在这之前没有一家国外汽车厂家愿与中国合资,即便是提出这一概念的通用汽车也没有表示此意愿。对此,历史研究者们认为,上汽大众合资项目的签订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中国一个全新汽车时代的开启。
合资的目的是为了国产化,建立现代化的轿车工业体系。然而,这又谈何容易。上汽大众首任外方经理马丁·波斯特在他的《上海1000天》的书中记述,“首次中国之行的经历,让我思考良久。在那里,人们生活在欧洲人几乎无法想象的贫困境地;可同时,我又能感受到整个国家对改善的期盼。”面对桑塔纳配套几乎为零的现状,业界人士深感与国外的差距有30年之久,而国产化的艰巨却比登天还难。主持上汽大众合资谈判项目的工业家蒋涛道出实情,“我们是用50年代的设备生产80年代轿车(桑塔纳)能不难吗?”
外媒报道,上汽大众早期现状被形容为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因此,国产化成了事关汽车合资成败的关键。朱镕基出任上海市市长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桑塔纳国产化。他说,“我们搞‘桑塔纳’国产化不只是为了‘桑塔纳’,我们是以‘桑塔纳’为基础,统筹安排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体系。”他认为,从中国轿车工业发展形势和需求来看,以“桑塔纳”国产化为基础来建立轿车工业的零部件生产体系是当务之急。由此可见,尽管上汽大众项目属于地方项目,但实际上是国家项目,牵动了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层面。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引进一个项目在改造一个行业的重大决策,也是最为成功的“试验田”。权威人士认为,“桑塔纳的成功也就是国产化的成功。”其深刻意义就在于“开辟了中国轿车工业的新纪元。”
对于这一点,不少专家和学者作过深入的研究和论述。现在回过头来看,不能简单地把大众汽车进入中国看作是一个“商业项目”,而是从观念到思维,从制造到管理,从营销到服务,从教育到人才,从出行到社会等多方面介入了中国经济、社会和生活的改革开放。这是谁也没料到一个汽车项目会延展到如此广泛的领域,继而上升到国家支柱产业的高度。当后来者纷纷跟进时,上汽大众已经成为开辟中国轿车产业的先行者。
从桑塔纳一枝独秀,半壁江山,到迎来合资汽车百花争艳,满园春色,中国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成为世界汽车产销大国,跃居世界汽车“轴心”国的地位,其中上汽大众所起到的作用功不可没,被业界誉为汽车合资企业的模范生。由此受到的尊敬几乎是家喻户晓,而品牌在中国的知晓度几乎无人不知,超越了在其本国的知名度。有鉴于桑塔纳的社会影响力和对产业的贡献度,有人甚至提出建立一门“桑塔纳学”,以此来探讨汽车及社会学的意义。
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成功可以用德国学者所总结的那样,“适应了广泛的民族汽车文化”。无论是桑塔纳还是捷达,包括奥迪在内的其他一系列车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接地气,顺应了中国的需求和文化理念,它所受到的欢迎和接受程度是其他品牌难以项背,受到的尊重也是其他品牌难以企及。其原因不仅是大众汽车与中国轿车工业有过“共患难”的一段经历,关键是产品的社会延展性被嵌入了时代的进程里,表现出友好而促进的作用,不仅留下了好感度,而且成为了社会的记忆。所以,有人说大众汽车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为过。用老百姓的大白话说,大众汽车教会了中国人怎么造车,在中德友好交往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如今,在去狼堡的路上可以看到不少中国人,在上海、长春、北京,可以见到不少来自狼堡的人。我们常听到“长春是奥迪的故乡”,也看到“来了就不想走的狼堡人”。哈恩欣慰地说,他在中国不管走到哪里(车企),都能见到从“大众”(合资企业)出来的人。所以,当哈恩当选为“2018年影响中国年度人物——见证40年经济人物”时,已经不再是他个人的荣誉,而是对大众汽车在中国的点赞。
点评:
从1984年进入中国2万辆产销起步,到2018年产销421万辆的辉煌,大众汽车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堪称奇迹,没有第二,也是支撑其在世界汽车老大地位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场。历史证明,这与“大众汽车大胆进入中国”,实施本土化战略有关,同时也像奈斯比特所论述的那样,“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阶段,中国从西方借了不少的‘箭’”,其中大众汽车就是提供“箭”最多的合资伙伴之一。
种种迹象表明,世界汽车重心正在转向中国。这不仅是汽车产销最大国的原因,而是中国撬动世界汽车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这是难以改变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众汽车在华的合资合作角色也越发重要,尤其是在深度合资和转型,以及合资自主等方面依旧是旗帜,充满期待。这将是新的奇迹和贡献。
(关键字:中国 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