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LOGO、新车型、新领导——潍柴汽车更需要新思路

2019-10-16 8:42:18来源:盖世大V说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犹记前两年,车市态势最高涨之时,媒体圈常议论:“中国车市,还需要新品牌么?”,在一波波造车新势力诞生之后,这个话题似乎显得有些无聊——因为,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新生,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激烈竞争中,新生事物并非都能顺利成长,但更迭交替中,它们总能为车市带来希望和活力。

近日,听闻潍柴汽车有了新动作——潍柴U70下线了,据说,这个车下线后,经销商主动下了订单,已经把第一波产品欣然吞下了。这款车定位于中大型SUV,5-7座可选,长宽高分别为4806/1870/1691mm,轴距达到 2800mm,目标群体定位于70后、80后。厂家为这款车举行了为期13天的"潍柴U70品质鉴证万里行" ,产品在川藏、滇藏线上表现稳定,或许这也是能让经销商信服的关键。

从目前曝光的信息来看,这款车显得中规中矩,单从一款产品来看,很难轻下结论,潍柴汽车能够何时步入车市主流。但对于以潍柴为背书的车企,《车业杂谈》认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妨深入一点、多维一些。

英致汽车姑且算是潍柴汽车的过去式,是2013年正式发布的品牌。所谓汽车圈内“潍柴不缺钱“的说法,也是那些年间流传开来的。据说,酝酿近十年,英致起初的研发团队聘请了不少海外专家和海归精英,内部时常为了开发流程、产品定位”精益求精“争论不休,营销推广也是高举高打,努力营造高端之感。可惜,英致得到了最好的投入,却没换来对等的市场结果。笔者听到过不少这样的评价:车的品质是不错,但是外型啊、定价啊、配置啊……不好说,好像总差点味道。

2014年-2018年,是中国车市发展最好的几年,也是新品牌入局最多、竞争最激烈的几年。以潍柴为背书的英致汽车坚持做精品的决心可嘉,却因为对市场发展节奏、消费需求变化把握不够准确,最终费力没讨好——其实,很可惜。

犹幸,潍柴汽车愿意重来一次,除了财力支撑,《车业杂谈》看到了两个积极的变化:

第一,品牌切换,兼顾商乘。

首先,品牌从英致汽车切换为潍柴汽车,更凸显品牌背书。笔者认为:车市发展,不应排斥乐意造车的新势力,但也无须太多弯弯绕绕的新说法——以企业背景为命名,更为直截了当。当然,“潍柴“二字难免会给人过于陈旧、古板的印象,但品牌形象终归需要长期塑造。与其开创一个新名字百费心机、投入大量广告费用去解释,倒不利用这些推广资源给潍柴汽车注入新活力,打造汽车领域的新形象。

在品牌LOGO的设计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厚重、平面化的标识。VGV三个字母分别代表“潍柴“、”集团“和”轻型车“。其实,轻型车的说法自英致品牌成立时就已经存在,但到底是偏向商用?还是乘用?还是从商用过渡到乘用?这对于当时的潍柴来说应该是有些纠结的。而英致车型曾经一度想要打造城市SUV,并且还试图从互联网上进行突破,在当时看来有些超前或者错位。

本次品牌切换,潍柴汽车表示未来的产品将坚持“商乘并举”,《车业杂谈》认为无论是从潍柴本身的技术底蕴,还是未来城乡消费市场的发展潜力,兼顾商乘市场或许更有底气、更稳当,也更接地气。据悉,下一款亮相的车型可能是皮卡车型,这也是低线城市居家、做生意需要的实用车型,也符合国家目前逐步放开皮卡限制的大趋势。

第二,人员切换,本土为主。

假设上述定位是潍柴汽车要坚持的发展方向,假设不差钱的潍柴也能支撑新车型开发制造,假设潍柴秉承初心依旧坚持高品质管控——可承载销量转化的是经销商,最终买单的是广大消费者,能否顺应市场变化,针对目标群体及时推出功能合适、价位合适的新车型,制定更好的商务政策,让经销商有利可图,这都是摆在新一任领导团队面前的巨大考验。

我们了解到,目前潍柴汽车的领导班子由车坛老将宋嘉领军,他的老搭档柴伟、万勇以及潍柴老将王强共同操盘销售工作,担当起潍柴汽车的二次新生,可谓压力巨大。这几人的汽车行业经验丰富,拥有一定行业人脉,也熟悉重庆本土的资源,曾经的经验也好、教训也罢,对于如今的潍柴汽车都是宝贵财富。运营讲究控制成本和效率提升,需要研、产、销的紧密结合,需要经验丰富的实干者,而不是学富五车的理论派。

潍柴汽车想要重回赛道,首先要要找准自己的跑道,这离不开大量的市场调研以明确产品定位和投入方向,给经销商注入动力和信心;同时,经销商也应及时掌控各地市场的政策变化和消费动向,反馈给厂部制定差异化策略——一切都要以互信为基石,产品为载体,良性的沟通或能帮助潍柴汽车打一次翻身仗。

(关键字:汽车 新思路)

(责任编辑:0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