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8日是开发浦东三十年纪念日。这让我想起发布这则消息的报纸收藏。正如一位媒体同行所回忆的那样,“一个伟大时代的开端,最初不一定是多么轰轰烈烈。相比于此后的伟业,开始的那天,有时常常十分朴素。”他说的就是1990年4月18日这一天。这倒不是我对这则消息有多大的敏感,意识到今天的巨大变化,而是因为有一桩重大新闻事件值得收藏,那就是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在安亭举行成立5周年庆祝大会。这对中国汽车业来说,标志着一个伟大的开始。
从规格上来讲,这是国家级的庆典;从层次上来看,上海大众项目(现改为上汽大众)属于地方项目;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值得关注的是,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代表中央和国务院出席庆典并发表重要讲话,并把上海大众成立五周年与开发浦东的宣布联系在一起,这非同寻常之举很自然地升格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闻。于是,安亭与浦东,对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上海也就成了全国的热词,世界关注中国的焦点。
回到历史现场,李鹏在庆祝大会的讲话中说,“今天,当我们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上海大众公司成立五周年的时候,我感到非常高兴。由于中国和联邦德国两国政府及合作双方的努力,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厂已经矗立在我们面前。”他强调,上海大众汽车厂的建成投产又一次证明,我们同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合作是真诚的,中国对外开放是坚定不移的。同时宣布,“中央同意开发浦东,将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他指出,开发浦东,开放浦东,对于上海和全国都是一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事情。
三十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安亭与浦东,上海大众的贡献远不止是对一个伟大决定宣布提供了底气,关键是增强了一个城市对外开放开发的信心,尤其是桑塔纳国产化所取得的成功也不仅是一步跨越与国外相差三十年差距的不凡之举,而是开辟了中国现代轿车工业的新纪元,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现代化的汽车工业体系。同时也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务实精神和一个国家的高瞻远瞩。在短短的五年当中,桑塔纳从几百辆装配起步到上千辆制造,再跃升为年产近2万辆(18537辆)的能力,人们看到了中国力量的迸发,从未有过的激情和创造力的释放。作为亲历者的上海大众首任副总经理马丁·波斯特博士在1987年上海举行的一次高层次“国产化问题研究”会议上以自己的实践体会说,“当我们西方技术一旦跟中国人的巨大能量结合在一起,那么世界上没有力量能打败我们。”此观点表明了什么?用时任上海市经委主任李家镐的话说,首先国产化是个“软件”问题,解决思想和领导及组织问题。
所以,建设上海大众,组织桑塔纳国产化就不是单一的企业行为,而是举上海之力,发动全国协同在干一项浩大工程,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从动因到起步以及落地,始终受到地方和中央的高度重视,被看作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其成果就是“引进一个车型改造了一个行业”。这是专家们对上海的交口赞誉。事实证明,桑塔纳的成功就是国产化的成功。这一启示为建设“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提供了现实的价值,其意义就在于把国家架在车轮上的动力,是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火车头。
所以,从长达6年之久的“桑塔纳谈判”(外界对“上海大众合资项目”简称)起,人们关注的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车型引进,而是对一个行业(产业)的命运选择,涉及到思想解放,观念改变,打开眼界,改革开放等深层次的方向性决策。毫无疑问,发展轿车这是国家战略,也是现实中国的选择,尽管有不同的看法和分歧,但发展国民经济离不开汽车产业的拉动,这既是国际经验,也是被经济发达国家所证实的事实,而汽车化就是现代化的共识深入人心,也是民心所向。正如上海大众首任董事长仇克所说:“我们正在干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有意义的事情。”他认为,工业国家是靠轿车解决的,没有轿车,无论是国家机器,工业建设,还是日常生活都无法正常运转。
从破冰的角度看,“上海大众项目”也是思想解放,转变观念的产物,即把一个“对外加工装配业务”变成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合资项目”。由此,促进了以卡车制造为主的汽车工业向轿车制造为主的汽车工业的战略转变,其变革的力度和深度无疑是一次产业革命,事关城市发展和行业走向。上海大众不负众望,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行业树立了合资成功的榜样,其实践经验不仅探索出滚动发展的模式,还是行业的模范生,突破边界,开创了“一辆车与一个城市”的神话,通过桑塔纳国产化,奠定了中国现代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基础。对于这一成就取得,专家们感到欣慰和自豪。他们说,有了桑塔纳国产化的成功,我们造什么车都可以了。此话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这就是上海大众建成的启示。它的现实价值不仅把上海这座城市架在了车轮上,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价值就像城市的两个翅膀,在上海的腾飞中发挥了作用。有人说,上海现代化看高架,而高架则是汽车逼出来。如果说上海人的品质生活看家轿,那么,家轿的标准就看上海大众。这既有城市的审美,也有消费的能力和要求,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就是上海重视质量,具有国际化的眼界,从不许“瓜菜代”到“把宝押在这里”,再从“崇洋不迷外”到“自主创新走出去”,上海把汽车化当作了现代化,并延伸到人的现代化。
点评
百年前,《字林西报》就刊文指出,“上海插一根树桩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上海一位工业家以自己的经历说过,“上海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干什么都成。”站在历史和现实的时间轴上再看三十年前宣布开发浦东的决定,回忆上海大众建成的艰苦卓绝,从中央的高瞻远瞩到上海的务实精神,再次证明,没有战略就没有未来。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城市和国家,无不如此。
(关键字:车轮 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