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生剥鹌鹑蛋的高精度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把外太空抓取技术运用到商用领域的高精度机械臂、毫米级定位精度的肺部穿刺手术机器人……这些用科技改变医疗行业和人类健康生活的医疗机器人正在位于中关村科学城的北京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密集诞生。
截至8月7日,创新中心已聚集、服务包括天智航、术锐、思灵等在内的25家行业领先企业,参与投资了多家创新企业,部分企业技术产品即将或已经实现自研国产关键零部件的突破,实现与国际领先同行“并跑”。
近日,海淀区政府专门成立的产业投资和生态服务平台——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宣布对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进行股权投资,未来将进一步引导产业要素在中关村科学城聚集,形成高端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圈。
高端医疗机器人扎堆亮相
机械臂上的刀尖向人手的方向匀速运动,在刀尖碰到人体的瞬间,机器人臂以毫秒级的反应时间迅速弹回,令人毫发无伤。这是创新中心入驻企业之一、思灵机器人全球领先的力控和力感知技术所呈现的炫酷场景。在位于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园的创新中心内,在思灵机器人研发区看到,其机械手臂能够在“虚拟墙壁”设置的范围里灵活移动,在手术机器人、工业领域都能大显身手。
在同一栋楼内,真健康公司的肺癌手术机器人已经完成第一代手术机器人的产品研发和样机生产,第二代手术机器人的技术预研也已启动。
打破国外厂商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垄断,研发出价格低廉、效果更佳的国产手术机器人,是创新中心所服务的另一家企业术锐的目标。目前,凭借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的术锐手术机器人系统,已分别与多家医院达成合作意向,陆续在泌尿、肺科、肝胆胰等科室开展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
经过多年深耕,医疗机器人产业已成为中关村科学城的优势领域之一,聚集了诸如天智航、柏惠维康等一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优质创新企业。2018年9月,医疗机器人领军企业天智航和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发起的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正式挂牌。这也是中国第一家在政府指导下成立的医疗机器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不久前,骨科手术机器人企业天智航在科创板上市,成为我国“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如今,依托创新中心,以龙头企业天智航为引领,一批医疗机器人企业正在中关村科学城高度集聚,形成了上下游协同创新的全链条生态。
产业集聚机器人不再“难活”
周期长、回报慢、门槛高,在高端医疗机器人领域,技术研发人员、创业团队面临诸多痛点。
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平透露,根据团队对众多医疗机器人领域企业的调研,不少企业做出单个的产品并不难,但要保持批量生产后的稳定性、精准性却很难,因为这对企业在样机生产、标准化、检测评估等方面均提出了很高要求,小企业单打独斗往往很难完成所有的环节。
“在研发初期,有一家企业向我们反映,他们亟需一种专业实验环境,但实验室投入动辄上百万,单家企业为了研发一款产品专门去建的话太难负担。发现这样的痛点之后,创新中心投资建设这样的实验室环境,共享给企业。”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天智航副总经理王彬彬说。
为补齐国内医疗机器人公共服务短板,解决创新企业痛点,创新中心设有前沿技术中心、共性技术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样机制造中心(医疗器械CDMO)、检测评估中心以及临床研究中心。中心提供的科技服务覆盖新产品设计开发、质量体系搭建、创新产品申报、优化临床试验等医疗机器人创新全生命周期过程,助力创新企业走出从技术成果到大规模走向市场途中的“死亡谷”。
创新高原再起“高峰”
临床医生需要更好的产品,科研机构希望将成果转化为产品,企业的项目团队需要技术和政策支持来改进产品。在创新中心,这三者借平台之力齐聚。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案例在创新中心已成为常态。一家高精度机械臂研发的企业入驻创新中心后发现,其他企业的肺穿刺机器人、冲击波机器人等都能用到自己的产品,各团队间形成了高效协作和共性技术开发关系。创新中心发起方之一、从事骨科机器人的天智航与积水潭医院有深度合作,创新中心服务的另一家麻醉机器人团队则借助创新中心和积水潭医院的平台,与医院麻醉科成功对接。“创新中心今后将进一步整合产业链、供应链,聚集更多医疗机器人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形成创新生态圈,成为中关村科学城培育引导高端医疗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抓手。”朱平说。
在清华大学副秘书长、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金勤献看来,在医疗机器人等大健康、大信息领域,中关村科学城产业优势十分明显,“中关村科学城在医工结合、创新企业集聚、上下游协同等方面优势突出。高原之上起高峰,依托高峰,将营造出更加高端的细分产业生态。”
(关键字:中关村 科学城 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