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仕为何要收购一家持续亏损的家电企业?

2021-4-12 14:48:21来源:长江商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56岁的梁昭贤抛出了大手笔。

日前,梁昭贤宣布向惠而浦(600983)(600983.SH)发起要约收购。与此同时,他还宣布,通过收购,格兰仕已经成为日本象印单一大股东。

身为全球闻名的“微波炉大王”,格兰仕一口气收购两家外资家电巨头股权,目的何在?补齐产业多元化转型的短板!收购之后,格兰仕不再局限微波炉业务,将增强白色家电及小家电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力。

备受关注的是,作为全球家电巨头,惠而浦为何要出售股权?此前,飞利浦也将部分家电业务出售给高瓴资本。类似的案例频繁上演。

曾几何时,飞利浦、惠而浦、三星、索尼、松下、西门子等一大批外资家电巨头抢滩中国市场。如今,这些巨头为何要纷纷撤离中国市场?

知名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表示,外资家电巨头撤离中国市场,与中国家电企业全球市场并购是并行的,反映的是中国家电企业崛起。不过,在其看来,中国家电企业高端价值偏弱,国际市场地位仍然不高,首创、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诚如所言,中国家电走过了快速成长期,高端之路依旧漫漫。比如剃须刀、电动牙刷等产品,不少消费者还是认可飞利浦。

格兰仕的多元化版图

从微波炉到扫地机器人,格兰仕的多元化版图在不断扩大。

格兰仕的最新动作,是收购上市公司惠而浦股权。根据惠而浦公告,今年3月26日,公司收到格兰仕电器要约收购报告书等文件。本次要约收购,系格兰仕电器向惠而浦中国股东发出的部分要约收购,要约收购股份数量为4.68亿股,占惠而浦中国已发行股份总数的61%。要约价格为5.23元/股。若预受要约股份的数量少于3.91亿股(占惠而浦中国股份总数的51%),则本次要约收购自始不生效,本次要约收购范围为要约收购期限内惠而浦中国全体股东所持有的无限售条件流通股。

如果本次要约收购完成后,格兰仕持有不低于惠而浦中国51%股份,惠而浦中国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将发生变更。

其实,本次要约收购始于去年8月,当时,惠而浦公告称,格兰仕电器正在筹划部分要约收购事项。本次要约收购实施上已经接近尾声,格兰仕电器已就本次收购取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局出具的《不实施进一步审查决定书》,并已完成美国、巴西、德国、土耳其、奥地利、哥伦比亚的反垄断审查程序。

不出意外,格兰仕电器将入主惠而浦。

近几年,惠而浦经营业绩不佳。2019年,其亏损3.23亿元,2020年预计亏损1.50亿元至1.80亿元。

格兰仕为何要收购一家持续亏损的家电企业?

其实,在收购惠而浦股份之前,格兰仕电器已经入股日本象印,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这意味为,格兰仕电器接连收购了两家百年家电巨头。

格兰仕家电实际控制人为梁昭贤,梁昭贤还实际控制格兰仕集团。1992年,格兰仕从一台微波炉起步,让微波炉从奢侈品成为现代家庭必需品。近10年,公司保持微波炉行业品牌力第一名。

近年来,格兰仕也积极布局产业多元化转型,产品除了微波炉,还有烤箱、超薄洗衣机、扫地机器人、挂烫机、抽油烟机、灶具等。2019年,公司还与芯片企业联合开发新一代物联网芯片“BF-细滘”,与顺德区政府、恒基(中国)共同建设开源芯片基地,打造芯片产业生态链。

格兰仕在小家电方面布局较为完善,但在大家电方面几乎是空白。通过这两次并购,公司将补齐短板。

惠而浦创立于1911年,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型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白色家电产品常年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领先。日本象印成立于1918年,是日本的高质量消费用电器产品包括电饭煲、电器水瓶和真空水瓶的制造商和销售商。

对于上述收购,业内人士认为,格兰仕收购惠而浦将获得惠而浦、帝度和荣事达三个品牌,涉及空调、冰箱、洗衣机、洗碗机等产品,收购日本象印将助力小家电业务。通过收购,格兰仕将突破产品局限,完成产业多元化布局,成为继美的、格力、海尔、海信之后中国第五大综合性家电巨头。

外资退中资进

三洋,曾经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家电品牌,如今,几乎从中国市场销声匿迹。

日本三洋公司创建于1947年,1979年进入中国市场。三洋音响,一度唱响神州大地。

改革开放后,外资家电巨头纷纷涌向中国市场,汇集了索尼、三星、LG、西门子、松下、夏普、博朗、candy、惠而浦、飞利浦等一大批全球知名品牌。

以惠而浦为例,1994年,惠而浦家电集团确立在中国市场长期发展战略。1995年5月,惠而浦公司和上海水仙电器合作,成立了上海惠而浦水仙有限公司,并于1996年3月正式投产。2000年起,上海惠而浦整合惠而浦集团在中国的另一个投资项目——惠而浦顺德微波炉。2002年,惠而浦亚洲洗涤技术中心、国际采购中心以及深圳技术中心成立。2009年,投资9亿元在浙江长兴建立合资工厂。

2014年,惠而浦收购上市公司合肥三洋51%股份,并将其更名惠而浦(中国)。

合肥三洋的前身是合肥三洋洗衣机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3月22日,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合肥三洋被收购,一度被解读为日本三洋退出中国的标志。

近年来,与曾经蜂拥中国市场绝然相反,外资家电巨头纷纷撤出中国,惠而浦是截至目前A股市场少有的外资家电巨头控股的上市公司。

除了惠而浦通过出售股权退出中国市场外,荷兰皇家飞利浦也已经宣布“卖身”撤出中国市场。

皇家飞利浦成立于1891年,主要生产照明、家庭电器、医疗系统方面的产品。今年3月25日,皇家飞利浦宣布已签署协议,将其家用电器业务出售给高瓴资本,交易金额约为37亿欧元,加上品牌授权7亿欧元,合计约为44亿欧元,折合人民币340亿元。

去年8月,三星也向TCL科技(000100)出售了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60%股权、苏州三星显示有限公司100%股权等中国市场业务。LG电子也宣布将关闭在苏宁电器和国美开设的实体商店,此前,LG集团以约11.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其中国总部大楼。

曾经的蜂拥而至到如今的陆续撤离,源于外资家电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挤压。

除了惠而浦近几年经营陷入亏损外,飞利浦的经营业绩也不是很理想。2015年至2019年,飞利浦家电业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3亿欧元、24亿欧元、23亿欧元、22亿欧元、23亿欧元,基本上是原地踏步。

针对飞利浦出售家电业务行为,分析人士称,飞利浦对业务结构进行了调整,家电业务营业收入占比较小,增长空间不大。此外,飞利浦的小家电产品性价比也不高。

与之相反的是,近几年,美的集团(000333)、格力电器(000651)、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20年,美的集团前三季度净利润为220.18亿元,遭受疫情冲击,仍然实现同比正增长3.29%。

从追随转向首创

外资家电巨头的收缩、撤离背后,是中国家电企业的快速崛起。不过,中国家电要想成为全球巨人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

近年来,中国家电企业在全球掀起收购潮。除了在国内市场收购外资家电巨头的家电业务外,还积极出海收购。

2015年4月,创维收购德国老牌电视企业Metz(美兹),2016年6月,美的集团以514亿日元(约人民币33.2亿元)收购东芝白色家电业务80.1%股份,同时获得40年的东芝品牌的全球授权及超过5000项与白色家电相关的专利。2018年2月,海信收购东芝银祥解决方案公司映像解决方案公司(东芝电视)95%股权。

与之对应的是,中国家电企业规模迅速扩大。2013年,美的集团总资产为969.46亿元,2020年9月底为3504.43亿元,不到7年增加2534.97亿元。在这期间,格力电器总资产也从1337亿元增加至去年9月底的2742亿元,翻了一倍多。同期,海尔智家(600690)从610亿元增加至2034亿元,增长了两倍多。

中国家电企业全球海购,与外资家电企业纷纷收缩,形成了鲜明对比。

针对这一现象,刘步尘称,一方面是中国家电企业快速崛起,挤压了外资家电企业的利润空间。外资家电企业的优势在于品牌和技术路线,但在价格上不具有优势。另一个方面,外资家电企业纷纷转型别的领域,主要是大健康领域,包括飞利浦、西门子等。

飞利浦出售家电业务后,加速向医疗健康服务商转型。2019年,其医疗保健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66%。2020年,飞利浦销售收入达195.35亿欧元,医疗保健收入占比超过2019年。

那么,是不是外资家电巨头放弃了家电业务?显然不是。

刘步尘介绍,外资家电企业出售的家电业务多属于中低端业务,利润率较低,高端家电业务依然掌握在手中。他表示,中国家电企业迈过了快速成长期,已经在中低端市场占了不少份额,但高端价值偏弱,因此,国际市场地位不高。

在刘步尘看来,过去,中国家电企业更多是扮演着全球家电巨头追随者角色,未来,需要通过研发、创新、首创,向中高端领域迈进,做行业及技术的引领者,才可能获得国际高端家电地位。

毫无疑问,中国家电企业的价值高端之路还很漫长。

令人欣喜的是,海尔旗下的卡萨帝已经成为高端家电品牌,其称引领家电生活艺术趋势。

(关键字:格兰仕 收购 企业)

(责任编辑:0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