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近期航运市场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有企稳复苏的迹象,但全球经济疲软态势依旧没有改变,这使得全球贸易增速继续放缓,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今年全球贸易增速的预测由此前的3.7%进一步下调至2.5%。在此情况下,船舶行业的困局依旧没有改变,行业整体复苏尚需一定的时日。
据援引伦敦克拉克松公司的统计数据,今年1-9月全球船舶行业订单量同比减少48%,但是9月当月船舶订单数据展现强劲势头,国内方面表现尤为抢眼。
数据显示,9月全球共获得新船订单79艘,运力达3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7%,环比增长9.6%;其中,中国9月接新船订单34艘,涉及运力共191.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1%,国内船企当月获取订单情况延续了8月向好的势头;韩国9月新船订单为20艘,涉及运力82.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3.9%;日本9月新船订单为3艘,22.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72.6%。
在全球船舶行业前9月订单量大幅下滑的同时,国内船舶行业走势也不乐观,BDI指数的回升并没有带来航运造船业的整体繁荣。据中国工信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造船业三大指标全面下降。
数据显示,2012年1-9月,全国造船完工量415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8.5%,其中海船为1236万修正总吨;新承接船舶订单量154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6.9%,其中海船为632万修正总吨。截至9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2090万载重吨,比2011年底手持订单下降19.4%,其中海船为4034万修正总吨,出口船舶占总量的83.7%。同比数据的大幅度下滑,表明当前船舶工业的寒冬期依然没有过去,预计造船业低迷局面可能将持续一段时间。
不过,虽然9月单月国内船舶行业新接订单量出现大幅的回暖,但是,9月国内民用钢质船舶产量却出现大幅的下滑。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9月国内民用钢质船舶产量为520.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4.10%,较上月回落5.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7.83%,较上月数量增加了78.8万载重吨。同比增速出现反复,国内民用钢质船舶产量继连续两月负增长之后再次出现环比增长的态势。
数据还显示,前9月国内民用钢质船舶累计产量为5431.4万载重吨,同比下跌12.80%,较1-8月份降幅扩大5个百分点,创出年内新低。
此外,三大船型造价指数下滑趋势不改。据克拉克松数据显示,三大主流船型新船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阿芙拉型油船新船价格下跌6.1%,巴拿马型散货船新船价格下跌3.2%,4800TEU集装箱船新船价格下降300万美元。
同时,9月克拉克松新船价格指数下滑至128点,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历史最低水平,多数船型较国际金融危机前的价格跌幅达50%,总体已与2004年的价格水平持平。
行业专家分析,目前船价水平已基本跌至成本线,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多数船型的新船价格下调幅度在30%~40%,有的甚至超过40%。但从影响船价的主要因素看,船价再度走低的可能性较少。
由于世界经济已显现企稳回升的态势,通货膨胀的预期不断增大,各方面生产要素成本可能面临新一轮回升,未来新造船价格下跌的空间已非常有限,并有可能转为回升。
据本网监测数据显示,自上月开始,BDI指数便出现回暖攀升的趋势,上周五(10月19日),作为航运业经济指标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再次突破千点,报收1010点,环比增长2.12%,时隔近三个月重新站上千点。截止本周五(10月25日),BDI指数已涨至1051点。
不过,对于此次BDI指数的回暖,业内人士纷纷表示,主要还是受我国近期密集批复航空、机场、轨道等基建项目以及美国推出EQ3政策的短期刺激结果,并不意味着BDI指数的实质性回暖。
可见,尽管BDI重新登上千点大关,但多家机构都表示,不看好航运业未来的表现,航运业依然处在寒冬期,此次反弹很有可能是昙花一现,不具有持久性。
综合而言,虽然近期国内经济环境以及BDI指数均有所好转,但造船业复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同时,目前欧美等经济体仍未摆脱低迷困局,国际贸易需求萎缩,市场疲软。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制约了航运业发展,加剧了船舶业的困难,预计国内造船行业仍将有一段时间的低迷期。在此背景下,行业新一轮“洗牌”或不可避免,行业或将出现大规模整合重组现象,部分研发能力弱、不主动转型的企业将遭淘汰,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则可能获得新的发展优势。
(关键字:航运 宏观经济 全球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