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煤制天然气工业园7月24日奠基,总投资超过800亿元的煤制气项目开工建设;7月29日,来自央企和地方重点企业的数百名代表会聚一堂,与内蒙古政府、企业共谋科学发展……近期为应对煤炭市场寒冬,内蒙古正采取一系列举措紧锣密鼓地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
自2012年下半年起,在下游需求减少、新建产能集中释放、进口煤炭增加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全国煤炭市场价格、销量一路下挫。作为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外销区,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原煤产量同比下降1.8%,三分之一的煤炭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面对困难认真分析原因,多方寻求对策。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多次深入煤炭主产区调研,提出把“解近忧”与“谋长远”、稳增长与促升级相结合,在想方设法应对煤炭市场持续“遇冷”同时,围绕“国家有定位、市场有需求、内蒙古有优势”的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煤炭对内蒙古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保持煤炭行业稳定发展,内蒙古千方百计拓宽煤炭销售渠道,搭建产运需多边对话平台,逐步调整区内煤炭供给结构,积极推动重点生产企业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及五大电力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扩大优质煤炭生产和外送比例;同时积极通过大型煤制肥、煤制油、煤制气等项目推进煤炭就地转化。全国煤炭生产第一大市鄂尔多斯争取年内电力总装机达到1468万千瓦,煤化工产能达到911万吨,同时加大洗煤、选煤、配煤产能建设力度,争取年内实现原煤洗选率达到90%以上。
据自治区经信委介绍,内蒙古还出台政策促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消化过剩产能,全面清理涉企收费,坚决取缔非法收费,相关盟市还对涉煤企业实行了税费减免政策,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同时利用目前市场倒逼带来的机遇,围绕“煤电用一体化”七大链条推进煤炭深加工,规模化构建新的特色产业。
自治区经信委主任王秉军说,为实现转型升级,内蒙古提出了建设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绿色农畜产品、旅游休闲度假五大基地的目标。按照这一思路,在保持煤炭行业稳定发展、加快项目建设的同时,内蒙古正大力推动特色园区规模化发展,在化工、冶金、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等领域打造10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园区。
为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内蒙古还围绕“五大基地”做好特色产业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规划,改进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加强区域合作和招商引资,发挥比较优势,力争在装备、电子、光伏、陶瓷、云计算、有色金属等产业的承接上取得突破。
截至6月末,内蒙古在建的两个年总产能达56亿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气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20多亿元,一批煤炭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项目也获得国家核准或同意开展前期工作,总投资约2100亿元,还有72个总投资近3000亿元的工业项目备案。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工业运行总体平稳,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200多亿元。这些项目对内蒙古改变“一煤独大”格局、避免落入“资源陷阱”将产生深远影响。
山西 :力避煤炭“一根筋”
据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在资源性产品需求全面萎缩的不利局面下,煤炭大省山西摆脱了资源型经济的“惯性颓势”,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上半年全省GDP增长9%,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
60多年来,山西累计产煤130亿吨,外调90亿吨。“一煤独大”的经济结构使山西在历次金融危机中遭受“过山车”式的下跌,1999年出现负增长,2009年全年增长5.5%,成为全国唯一增速没有达8%的省份。
去年以来,煤炭综合价格从2011年的656元下跌到今年6月的450元,下降200多元,下降幅度达31%。然而,山西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有为,发展逐步摆脱剧烈波动的态势,更加趋于平稳和缓,得益于“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转型战略。
近年来山西把全省119个县(市、区)划分成4个类型,围绕经济发展、经济结构、民生改善和资源环境进行同比考核,打破了唯GDP论英雄的政绩机制,有效促进了各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立足煤、巩固煤、延伸煤、超越煤,山西把发展煤基高端产业链作为煤炭行业的主要转型路径。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后,全省煤矿数量减少一半多,形成4个亿吨级、3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集团,晋北动力煤、晋西炼焦煤和晋东南无烟煤三大基地逐步成型。整合后的煤炭企业依托三大基地大力发展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产业集群。大型煤矿集团以资源、资本为纽带与上下游关联产业携手联姻,实现低成本扩张和“强强联合”,潞安与天脊、阳煤与太化、晋煤与太原煤气化的重组形成极具优势的煤化工产业链,20多家中央、地方电力企业与煤炭企业实施煤电联营或推进煤电一体化,形成效益互补、风险共担的煤电产业链,同时,企业向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拓展。上半年,山西省属五大煤矿企业完成销售收入5000多亿元,非煤收入占4100多亿元。
资源型经济转型必须突破“资源依赖”。在发展煤基新兴产业的同时,山西超常规发展非煤基新兴产业,各地各行业不断创新发展路径。3个云计算项目加快推进,低热值发电、光伏玻璃、超轻型直升机、无人机等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煤炭金融”取得长足进展,煤炭交易中心全面上线交易,发布中国首个主产地煤炭交易价格指数。全省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从2009年的35.1%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47.8%,装备制造业、食品、纺织等非煤业产业上半年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弥补了煤炭收入的下滑缺口。
长期以来,资源型经济“抽水机”效应使大量社会资本、人才要素沉淀到煤炭行业。山西利用本轮煤炭市场下行形成的倒逼机制,鼓励企业依托技术革新实现升级提质,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和加快民间投资,以突破资源依赖路径。今年,山西先后出台27条中小微企业支持措施,实施《山西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十二五”规划》,从规划、土地、金融等方面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今年全省新创办小微企业1.72万户,上半年山西民间投资快于上年同期近9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
(关键字:煤炭 资源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