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改革油品销售

2014-6-12 9:06:02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相对于上游勘探开发和中游储运,下游销售一是资产较轻,二是账目明确,改革相对容易,所以中石化油品销售作为改革重点原因也在于此。

据中石化财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销售业务板块(营销及分销事业部)营业收入为15024亿元人民币,占总营收比例超过50%,成为公司最大营收来源。销售业务板块拥有自营加油(汽)站30532座、成品油管线超过1万公里,储存设施的总库存约1500万立方米,境内成品油经营量为1.65亿吨,零售量1.14亿吨。非油品方面,中石化已在全国开设2.3万家便利店,销售额去年达到133亿元。

对于为何拿出比较赚钱的销售业务与民间资本分享,中国石化发言人吕大鹏表示:“我们当初也选择过,但是要做就做到最好,拿出比较能盈利的一块,体现出最大诚意。”

可是,对于中石化庞大的销售网络,业界对此表现出了不同声音,在不少业内人看来,其强大的网络价值并未得到充分挖掘,存在很大增值空间。

然而事实上,多家券商表示看好中石化改革。据证券时报报道,申万研究认为,此次重组带来价值重估机会,将显著增厚业绩,扩充资金。其次,引入战略投资者,发挥加油站网络效应,销售板块资产回报率有望得到提升。同时,网络效应明显,未来非油业务的收入与利润贡献比重有望扩大,甚至可能向互联网经济模式转型。

据悉,中石化销售公司于4月1日完成设立,中石化已将所属油品销售业务板块资产整体移交给中石化销售拥有、管理和控制。资产评估涉及业务包括加油站、成品油管线、仓储以及其他非油品业务。

本报记者还了解到,中石化销售公司将于6月底完成审计和评估,并公布引资方案,准备通过私募引入社会及民营资本1000亿元人民币,预计9月完成项目。重组引资完成后,还将进行分拆上市,但尚未有具体时间表。

对于此次中石化销售板块改革,最大的亮点是“社会和民营资本持股比例将根据市场情况确定,上限为30%”。但是对于一些民营企业来说却并不“买账”。

“其实我们不需要30%中石化的股权,不需要30%中石化下游的股权。我们只需要第一步开放民营企业自由进口原油,第二步开放民营企业自由建立炼化厂,第三步允许民营企业自己开发加油站,自己设立加油站。”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民企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

山东晨曦集团董事长邵仲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石油是中国垄断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从上游的勘探开采,到中游的汽柴油等成品油炼制,到下游的批发零售,再到进出口贸易、产品定价,无不在政府部门的牢牢管制之下。而事实上的管制主体,很大程度上就是有两大集团及其间接推动下的政府部门决策。

“拿晨曦集团来说,虽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形成了完整的循环产业链条,但由于没有原油进口资质和配额,无法得到稳定的原料来源,一次性原油加工装置开工率极低,其他二次加工及精细化工装置,主要依靠进口品质差、收益率低的燃料油和国内其他炼厂的渣油等原料进行深加工,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致使发展遇到了极大困难。”邵仲毅说。

邵仲毅指出,要进一步加大深化改革力度,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有序放开原油进口资质,推进原油进口主体多元化。作为石化领域,推进石油市场化改革、放开原油进口势在必行。

中石化的销售板块资产主要包括加油站和加气站、成品油管线以及成品油仓储设施,在业务上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在中石化的主营业务中,油品销售业务板块一直盈利能力强、资产回报率较高。

放开油品销售业务可能更多的是在下游加油站方面的合作。中石化可能会拿出一部分加油站来与民企合作,让民企参股;另外就是在新建一些加油站的时候,直接合资。

中宇资讯提供的一组数据,最近几年,全国成品油分销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批发、仓储企业稳步增长,而与之对应的成品油销售企业,却陷入了不升反降的尴尬局面。

北京一家私营加油站负责人张强(化名)告诉本报记者,“中石化推行混合所有制是响应国家号召,但改革并不等于民营愿意进来。关键要看这个机会是否符合民企的收益预期。说白了,就是在改革的详细方案尤其是针对加油站这块的方案还没有出来的情况下,我们对中石化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抱有迟疑和观望的态度,谈不上感兴趣和不感兴趣。”

张强毫不避讳表示,中石化一直垄断下游加油站的销售市场,以前是收购民营加油站来扩充市场份额,“如果这次改革只是变了一种方式,变相继续垄断呢,那我们还是不能享用到改革的成果。”

事实上,在下游加油站业务领域,中石化与中石油一直处于竞争状态。1998年石油大重组后,中石化和中石油划江而治,南方属于中石化;北方属于中石油。但此后10多年,双方均逐渐跨界。中石油开始向南方渗透;作为反击,中石化也开始在北方市场建立加油站。

毋庸置疑,此次中石化开放下游油品销售业务的确提供了一个和民企合作的机会,但是为什么民企还会有这么多的顾虑呢?

张强说,“首先,中石化没有出台具体怎么操作,没有详细合作的说明,只提了30%的份额,而我们看重的不全是份额,更是具体操作方式;其次,如果我们参与进来,我们的利益该怎么保障?如果赔钱了是一起赔吗?中石化赔得起可我们赔不起,赚钱了怎么分配;最后,我们关心的是油源,油源好才是品质保障,能不能放开油源控制和垄断呢?”

针对新闻报道里面提到的“中石化拿出优质资产进行合作”的话题,张强表示,“是不是优质资产要经过评估测量,如果中石化拿出旗下重组过的盈利状况不是很好的资产来和民企合作呢?总之,民企参与改革还是有很多潜在的风险。”

山东晨曦集团董事长邵仲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据统计,截至目前,国内仅有22家企业拥有原油进口资质,其中有国营背景的占了三分之二,仅有几家民营企业虽获得了进口资质,但因种种条件制约,没有真正发生过进口业务。

2013年10月14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印发的《炼油企业进口原油使用资质条件(征求意见稿)》(国能炼科技2013471号)中第一部分“认定范围”第一条规定:“申请主体应是经过国家批准炼油企业或2000年国家清理整顿后保留的炼油企业”。

“这一条款人为限定条条框框,墨守成规、改革滞后,把近年来积极响应地方党委政府号召新发展起来的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规模大、装备水平高、炼化能力强、技术先进、国际贸易经验丰富的大型优质民营炼化企业,摒弃在门外,这对他们是一个沉重打击。”邵仲毅说。

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长久以来,国内大部分油源都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手里,此次改革恰恰局限在中石化的下游销售版块,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参与改革,社会和民营资本依然束手束脚。

除了启动油品销售业务改革外,进军页岩气开发也是中石化下一步开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又一重点。据接近中石化人士透露,接下来页岩气各个产业链会加大引入民资,包括开发、运输、销售以及其他可能增值的领域。

数月以来,中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中石化涪陵页岩气田进入规模化、商业化开发的消息在能源化工业界引起热议。业界普遍认为,这一标志性事件对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缓解天然气市场供应压力、加快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都具有积极意义。

据本报记者了解到,包括中石化高层都认为,页岩气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自2011年以来,中石化就把页岩气等非常规资源作为上游业务加快发展的主攻战场,页岩气开发的价值目前已经显现。

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此前曾在香港宣布,公司页岩气产能2014年即将达到18亿立方米、2015年达到50亿立方米,提前进入商业开发;到2017年,100亿立方米的产能目标若能顺利实现,更相当于建成一个1000万吨级的大型油田。此外,傅成玉还指出,未来投资主要部分是国内,海外是“机会主义”,海外没有好的目标就不会投资。

相较于国企,民企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产业链完善等诸多方面都没有太多优势,而按业内人士的话说,页岩气开发是个“砸钱”的项目,这一点在中国体现得更甚。数据显示,美国页岩气水平井钻井成本2500万元,而中国的这一数字则高达8000万元,高出2倍多。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任浩宁认为,非常规油气开发引入民资并不容易。“技术革新、设备研发、资金筹集、开发模式、运送渠道、销售方式等诸多核心难题尚未解决,来自产业内部的诸多问题将打击民企的热情。同时,关于页岩气领域的政策尚存在不确定性,民企即便侥幸进驻也恐难‘全身而退’。”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助理主任、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郭海涛表示,对于近来被暴炒的页岩气,建议民间资本进入要谨慎。“页岩气的开发在我国相对来说风险要大一些,因为页岩气是一个非常规资源,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一些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方,这样投入就会更大,风险更高,基础设施更差一些。所以民间资本要进入的话,一定是有风险的。”

 

(关键字:中石化 油品)

(责任编辑:0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