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的争论到底说明了什么?

2006-4-1 12:08:12来源: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当前钢市意外转暖, 国内钢材过剩论再起争议。实际上,产能过剩也不等于实际产量过剩。中国这几年确实处于新产能扩建的高峰期。如果不加控制必然导致新产能严重过剩。离开了控制产能盲目增长的调控目标,离开了阶段性的市场实际钢材资源供需平衡关系,孤立地讨论产能是否过剩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更不能用今天的产能说几年后的需求,正如不能用几年前,钢产量一亿吨时,钢厂竞争激烈,价格下跌而否定当时产能过剩的压力。

例如2005年8月,由于仅板材出口就比3月份减少80万吨,再加上几个钢厂新热连轧机投产,增加了当时板材市场的资源压力,导致冷、热卷板和中厚板价格的大幅下滑。谁能躲开这种明显的资源过剩压力说清去年的钢材市场走势呢?如果今年1-2月板材出口没有增加85万吨,缓解了国内板材市场的资源压力,谁又能说清今年板材涨价的原因呢?

今年初美国开工率不到90%,世界钢产量同比下降1%,这期间的钢材生产水平与中国之外的世界2004年7月折算成年度钢的生产水平相比下降了3600万吨。这表明中国和世界都处在产能过剩之中。

因此探讨问题的关键是分析当前产量增长是否控制住能同需求增长相适应。不论需求如何增长,产量增长超过需求增长必然供大于求,市场价格下跌。同时,市场价格下跌时,经销商为减少风险,社会钢材市场库存会下降。这是市场对供大于求局面的制约反映。

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很可能是长期的。是指目前的产能应对需求是过剩的,今后需求增加,而新产能也会超前增加。钢厂以销定产,控制资源投放本身就说明钢材产能处于大于实际需求状态,这种情况就可以认为钢铁产能过剩是长期的,正常的。

2005年我国新增钢铁产能7000多万吨,这表明没有市场需求的制约,没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制约,中国钢铁企业已经完全具备年增产7000万吨钢的生产发展能力。正是2005年国际与国内市场资源过剩,钢材价格才直落行业成本,正是复杂的国际铁矿石市场背景和我国的环境资源条件,才决定了我国不能走出口导向型的钢铁工业发展道路。正是对产能盲目增长和产能已经过剩的舆论监督,唤起了对我国钢铁产能增长要同钢材需求增长相适应的理性思考。才引起钢协提出2006年钢铁增产4000万吨的行业市场需求的预测约束。

实际上处于当前阶段的中国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中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方针的提出已经使中国钢铁需求增长模式发生了变化,甚至对我国今后一个较长时期钢材年度需求变化模式会产生重要影响。我国钢材需求增幅已经从高速增长,年度变化较大,回落到高位平稳增长,增幅逐年回落的总趋势中。目前的我国钢材实际需求增长就在14%左右。不可能每个钢厂都有机会上一套薄板材连轧机。

很显然,钢铁产能的适度过剩是与市场走势分析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当期资源供给是否存在过剩压力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市场供需变化和供需平衡关系正是市场分析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键字:产能过剩)

(责任编辑:00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