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钢铁产业首页/中华商务网首页
在国际金融资本炒作海运和大宗商品价格背景下,中国钢铁企业对国际矿业垄断过度依赖而缺乏上游产业链战略调控能力。在这次严峻的铁矿石谈判形势中终于感到了战略被动滋味。目前钢铁企业已经进入微利时期。
最新文集
媒体专访
推荐视频

马忠普:夯实中华民族振兴的民生基础, 走好中国历史前进的脚步

2018-12-11 8:46:39来源:中商网撰写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 导读:
  • 进入四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和贸易战导致主要经济因素对中国市场经济影响都显示了趋弱的态势。
  • 关键字:
  • 马忠普 经济转型

进入四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和贸易战导致主要经济因素对中国市场经济影响都显示了趋弱的态势。实际上进入10月,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除了受国家加大基建投资力度,使投资出现低位的微幅回升,出口、消费增幅继续小幅回落。

不久前中央经济会议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增加的判断,并采取了积极扩大基本建设投资在内的一系列维稳经济的措施。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经济下行压力风险增加趋势,政府不会放松投资力度,意在稳定经济。

中国步入转型期后一个重要特征是传统制造业出现了阶段性全面产能过剩,转型期要警惕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长期化,这是我几年前讲的。实际上政府深化改革,与经济下行压力博弈,实现经济稳定是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之一。但现在问题是很多人看不明白,为什么进入8月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加。除了投资拉动,可以稳定经济,但今年以来基建投资明显问落,说明投资机会、投资边际效益,投资回报率减弱。

应对经济转型压力,许多专家提出了扩大开放,创新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来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问题是这只是转型发展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多年来仍有许多领域积存的问题己经制约消费结构合理化,困绕经济活力。中国转型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加快政府职能改革,真正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向国际化企业税负目标靠近,激发企业市场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政府在职能转变中要关注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困难。在收入、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不能把教育、医疗、百姓安居完全推向市场化。增加普通百姓家庭经济负担。绝不能让青年一代就业者陷入高房贷,高育儿成本压力中而缺乏多样化消费能力。目前中国两亿单身不能不说同上述困境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社科院专家更多的是从观念变化找原因,而忽视了家庭经济基础性条件的影响。因此,要深化改革,促进家庭、社会消费结构合理化来释放社会有效潜在需求,从而加快改善民生的步伐,从根本上释放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减轻经济下行压力,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说中国的改革正向基于国内消费的模式转变。未来中国最大潜在需求是以民生为中心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民生保障的如安居:教育,医疗,养老,脱贫的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解决关系民生福祉的这些消费领域的基本制度建设。夯实中华民族振兴的民生基础,走好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前进脚步。

中国经济转型发展阶段性大趋势特点与过去相比也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解决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所暴露的是体制问题。而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国民生潜在需求合理释放,也是中国历经几年转型发展,到今年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的主要原因。中国经济总量突破80万亿元,据世界第二。但人均GDP0.87万美元。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方面要坚持开放、创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改善消费结构,扩大合理消费,释放潜在民生多样化需求。要扩大就业,改善中低收入水平,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很显然,只有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加快重大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失衡难点的系统深化改革,才能破解这些系统难题;才能改善民生,释放经济发展活力,加快中国历史前进脚步。但是中国深化改革,要真正调整利益格局的困难真的很大,实践上也需要一个过程。人们注意到:毕竟在医疗,安居,教育,政府机构职能改革中已经拉开了序幕。近期政府决定月收入5000元免个人所得税,未来用5万亿元发展老年养老事业视乎标志着增加经济内生动力,释放潜在需求的民生需求侧改革已经上步。

拥有全球最大的13亿人口的国内最大市场,有培育大型企业的优越条件。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经达到78%。只要改善百姓消费支出结构,改善低收入群体相对贫困状况,民生需求增长还是旺盛的。这正表明中国还有很大的市场经济发展空间。中国经济没有进入衰退期,而是进入了转型调整期。
 

2018年12月9日星期日

(关键字:马忠普 经济转型)

(责任编辑:00866)
【2013年卷】【2012年卷】【2011年卷】【2010年卷】【2009年卷】【2008年卷】【2007年卷】【2006年卷】【2005年卷】
返回首页 战略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媒体报道 | 客户服务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商信息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本站所载信息及数据仅供参考 据此操作 风险自负 京ICP证030535号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惠河南街1091号中商联大厦 邮编:100024
客服热线:400900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