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出租房不是实现大多数百姓安居梦的出路
总有人习惯于借鉴发达国家房地产数据,却忽视了中国的国情。有人说房价收入比在2~3倍的一些西欧、北欧国家,其住房自有化率只在30%左右(如瑞士、德国、瑞典)。鼓吹中国百姓买不起房子可以走租房的道路。问题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农民进城过程缓慢,而且制度上允许有钱人可以拥有几个楼来出租。房租收入比相对较低。而我国农民工进城已经达到2.6亿。绝大多数没有安居房。建国以来我国的城市居民几乎都有一套福利房。仅仅靠这几年积累起来的几套、几十套住房的少数人能满足几亿无房者的需求吗?难道我们还需要鼓励更多的人拥有更多房产,培育中国式出租房市场吗?随着老城区的改造,打工族租房也越来越困难,让更多的中低收入百姓永远陷入无房的困境吗?这符合以民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原则吗?
近几年已经不再提百姓安居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代之以保障性廉租房建设。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那些弱势群体永远不可能买得起住房。政府投资建设和掌控一批廉租房,实现居者有其屋的小康社会发展目标这是对的。但是如果把中低收入的百姓都引入廉租房的道路,不仅政府债务拖累,建设资金难以为继。更复杂的是,普通百姓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安居房,百姓安居问题,缩小贫富差距问题,让百姓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如何实现。以发展经济,造福百姓为宗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体现。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现代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但是每户只能享受一套的安居房政策不值得中国政府学习吗?
最近习近平强调,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
三、发展安居房市场化建设,有利于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
到过发达工业化国家的人都有一个感觉,尽管有些房子历史悠久,但几乎都是有着良好风格的建筑,协调的融入现代社会。而我国不同,很多反映经济落后时代的百姓简陋住房,需要改造重建,实际上很多已经改建了。这是国情。
目前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是2.6亿。仅仅这一块潜在需求就够几年内加大中国百姓安居房市场化建设力度的市场经济发展空间。更不要说还要有两亿多农民转向工业化经济领域。望着这些基本没有安居房的长期在城里为城市经济建设默默贡献的农民工,一些人说城镇化不是建房子,这种片面解读不觉得脸红吗?
未来十几年还要有两亿农民工进城,加上毕业多年的普通大学生,这意味着未来十几年中国城镇化建设至少增加2亿套安居房。考虑到装修、家具、家电需求潜力,考虑到旧城区改造和相关公用设施配套建设,考虑到即使安居房市场价格也是逐年增加的趋势,以及未来十年百姓收入翻番的政府目标。这就意味着,中国百姓安居房市场潜在目标可达100万亿元。这个市场投资潜力足可以支撑中国经济的稳定运行。
三大基本因素决定了中国经济将继续面临下行压力。历经工业化的多年快速发展,中国产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总规模都达到较高的水平。过剩经济将伴随中国未来很长时期的经济发展过程。没有可以释放的潜在需求就是产能过剩,有潜在需求却因改革迟后,而不能释放,就是生产能力资源浪费。无论多年积累的房地产市场风险,还是百姓安居房欠账问题的紧迫性;无论防止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长期化,还是改善民生,释放潜在需求和经济发展动力,都呼唤政府加快改革,走出百姓安居房市场化建设道路。
我在警惕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长期化这篇文章发表时,有人提出:您指的改革是什么?它怎么拉动潜在需求?如何化解“城镇化”会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我说:可以把2020年中国将步入小康社会作为一个目标,可以把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必须还要实现几亿农民转向城镇经济领域,同时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转变。再看看东北、中西部地区经济现状和民生现状,你就会发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潜力在那里,改革的任务在哪里。当现在还比较困难的大量低收入城乡人群,当政府宣布中国进入小康社会时,这些人的社会化的经济创造能力和消费水平都会有很大提高。绝不是今天意义上的社会消费结构。不断满足这种需求增长就会为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提供机会。
把区域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与城镇化结合起来,把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同扩大经济就业和农业人口进城结合起来。把城乡建设与百姓安居房建设结合起来。很显然,这里仍有很大的投资发展潜力。这也决定了未来二十年合理投资建设仍是我国保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动力。虽然城镇化绝不是住房建设这个主题。但目前启动百姓安居房市场化建设可以实现建设、购买消费资金的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和供给,缓解产能过剩压力,改善社会消费结构和城镇投资环境。很显然,安居房建设的巨大拉动力恰恰是防止经济下行压力长期化重要出路。
(关键字:马忠普 百姓小康 安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