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自中国经营报封面专题《钢铁‘炮灰’》
编者按:经济的持续低迷已经使得曾经热火朝天的钢铁业变得十分萧瑟。唐山的众多钢铁企业正在忐忑地揣测着地方政府会出台怎样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现在的经济环境里,民营企业主们都不敢轻易地做出什么投资举措,他们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中央层面的扶持政策以及城镇化战略的具体实施。而去年曾经以“吻批文”出名的湛江钢铁基地,也在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投资规模、投资步骤和建设进度,与项目刚刚获批之时地方政府的欢呼雀跃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
一、湛江会不会成为“曹妃甸第二”?
——专访中华商务网首席分析师马忠普
《中国经营报》:如何看待宝钢湛江项目进度放缓?就目前的市场情形,湛江宝钢项目是否会有成为“曹妃甸第二”的风险?
马中普:从市场需求来看,南方地区的湛江项目和防城港项目都是有前景可图的,不会彻底扔了,至于项目什么时间上、上多大的规模,投资方宝钢显然有自己的考量。目前的大市行情是钢企缺钱,钢厂亏损,融资也很困难,特别是在整个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宝钢选择暂时放缓大项目的上马进度,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曹妃甸是北方一个优良大港,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里布局一个钢铁基地是完全没问题的,问题在于目前曹妃甸钢铁基地的各种优势没有集中发挥出来,,又赶上河北地区钢铁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低迷,导致了目前的尴尬处境。
而宝钢湛江项目也好,武钢防城港项目也好,两者与曹妃甸相比还是有区别的。就行业布局情况来看,处于两广地区的湛江项目和防城港项目优势可能要更多一些。毕竟长期以来,我国华南地区的钢铁产能都面临不足的境况。南方地区原本就只有一个广钢和韶钢,规模都较小,虽然湖南原本有部分钢铁产能,但往南运输的运力有限,交通也不便,以往南方钢铁市场相当部分的需求都需要北方钢铁产能来供给。正如贵报所刊载:广东市场钢材自给率约为40%,其中板材自给率为33%。另一方面南矿却又频频北运,炼钢所需的矿石大部分需要从南方港口进口,其中60%的矿石需要运往北方钢铁基地。一来一回这会造成巨大的物流成本。南方地区的湛江、防城港,从澳洲进口铁矿石无疑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展望未来的出口市场,钢铁产品运往东南亚同样是非常便捷的,这是湛江项目和防城港项目的最大优势所在。
风险在于,今年的各项经济参数,特别是制造业都在往下走。经济增速回落没问题,但回落后要在合理区间稳定运行。现在问题是稳定不住。这种市场大环境下,钢企要摆脱目前钢铁市场的低迷是不太可能的,宝钢显然不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加快湛江基地项目的建设。
二、目前国内的钢铁市场行情是否已经见底?
7月4日上午,一场名为“唐山市冶金行业转型升级、环境保护座谈会”由市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参会的69家企业多为钢铁企业,此外还有当地钢铁行业协会及四家银行参加。
“最初就叫转型升级座谈会,后来又添加了环境保护四个字。”参与该会议议题制定的一位公务员透露,“领导希望再给企业紧一紧环保的头箍”。
来参加座谈会的众企业负责人自然是有些不情愿的。“光就脱硫来说,别说小企业不达标,大企业都很难达标。”一位与会企业副总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说,让他反感的还有议题中出现的“建立统一的矿石、焦煤、钢材等大宗商品的交易平台”——他担心这会沦为政府收费的工具,却不能给行业带来真正变化。
情况还在进一步恶化。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近日发布的分析数据显示,1至5月,全省入统的65家重点钢铁企业累计利润为2.39亿元,同比下降了91.5%。5月当月,这些重点钢企的利润总额,从上月盈利1.26亿元,转为亏损0.99亿元。
《中国经营报》:你对目前国内的钢铁市场行情怎么看?是否已经见底?
马忠普:目前,行业的普遍观点是钢铁产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并把产能过剩的原因归结到2008年以来国家的4万亿投资计划上,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并不是过剩型危机。当时大面积的金融危机带来了钢铁价格下跌,包括很多大宗商品价格都处于底部。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全球有哪一个国家不是采取适当的投资来拉动本国经济的?因此回头来看,当年不投资拉动经济是不可能的。至于之后投资的钱是多了还是少了,或者投资的力度是不是把握得很好,那可以另当别论。
诚然,我们不能否认现在钢铁行业确实存在产能过剩,但我认为这种过剩的主要原因并非简单的前几年大规模投资,而是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新阶段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经济发展的客观阶段决定着中国各个行业都普遍面临着总体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行业不光是钢铁,水泥、玻璃、有色金属等大宗产品都是产能过剩,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只要发展的可以,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扩大投资的行为。
从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也会出现产能过剩,如果不出现过剩,那就证明这个产业总是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那行业的问题就更加严重。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已经在放缓,各类大宗商品的消费都处于一个高水平低增长的状态,产能过剩的压力很大,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没有例外。
中国经济面临持续的下行压力是钢材市场价格震荡回落的主要原因。今年钢铁价格经过几轮下跌后已经基本筑底,再跌就到了钢厂的亏损线上了。钢厂毕竟也有个成本价在放着,如果能有机会可以涨一点,虽然涨不是一个上升的行情,但不可否认,有可能存在这样的机会,总之,目前市场呈现的就是一个底部波动特征。
三、《中国经营报》:目前国内钢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国内的钢铁产业布局是否有不合理之处?
马忠普:过去的三四年时间里,新增的钢铁产能毫无疑问摊大了全国钢铁产能,每年几个百分点的增加都是五六千万吨,新增数字非常惊人。问题在于原来钢铁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地方,就地新增的产能也较多,比如河北、中部地区等,但中西部地区和华南地区原本就是我国钢铁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整个沿海地区的钢铁产能也不大,这部分地区在过去数年反倒没有多少新增产能的出现,这就是我们钢铁行业目前亟需调整的地方,也是布局不合理之处。
前几年钢铁产能扩张期,不仅有中央资金的带动,还有地方政府的配套投资,如今地方政府再怎么增加投资也不可能像上一轮经济刺激政策时配套投资那么大了,目前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已经很严峻,继续增加钢铁这样的重大项目投资无疑会增加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实际上今年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钢铁行业的平均总负债已经接近70%,作为一个制造业行业,70%的负债率已经进入高风险区域。反观国外的上市钢铁企业负债率一般都在55%左右,韩国的浦项制铁资产负债率不到30%。
很显然这种布局结构调整的难度非常之大:要不就是钢厂搬迁,要不就是新建产能。在本来就产能总量存在过剩难以消化的大背景下,新建产能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经济持续下滑,钢企解决产能过剩都是大难题,又何谈搬迁?
四、《中国经营报》:上半年包括广东在内的不少省份,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基建投资方面都在全力加速,这是否会给钢铁行业带来走出低谷的机会?
马忠普:6月份我国制造业经济数据总体显示着下行压力。实际上中央政府已经在稳定经济上进行积极的政策调整。让改革释放的发展动力和潜在需求与合理投资拉动能衔接上,逐步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这将有利于化解中国经济面临长期下行压力的风险,也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例如政府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加大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城镇化建设中,加大中心经济区域与周边地区产业链辐射功能的联动建设,加大棚户区改造,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等都反映了新的投资方向。
中国钢铁市场和钢铁业确实经过前期的价格大幅下跌后,陷入了市场的低谷。市场外部环境的大趋势短期难以发生明显改善。但是在钢厂控制产量,社会库存继续回落中,一旦投资引发的市场需求关系出现稳定趋势,就会给钢市带来利好。近期市场价格小幅回升反映的就是这种变化。不过,只要中国经济延续下行压力的趋势没有改变,钢铁市场低谷波动的趋势也难以改变。
(关键字:马忠普 市场 形势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