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 记者 朱宇琛
当“卖菜的大妈都关心铁矿石谈判”(中钢协领导语)时,这场原本应属于商业行为的谈判已被赋予太多它承受不了的意义。而且对外界而言,它的价值被浓缩成了一点:赢还是输。
按照目前的局势,中方当然是“又一次败北”――不仅压不下涨幅,甚至连长协制都保不住了。举国都对钢铁行业怒其不争,也痛恨三大矿的仗势欺人。人们担心:是不是长协制一去不复返了,中国钢厂也会永远被矿山踩在脚下?
也许没那么简单,虽然中方此前的战绩一直很狼狈。
由愤怒指责到集体沉默
2010年度的铁矿石谈判开始得很低调。但其后高调传出的,是不断刷新业界心理底线的涨幅。
从15%到40%到80%再到100%,矿山的胃口越来越大,态度也越来越强硬。同步飙涨的还有铁矿石的现货价格,品位63.5%的印粉现货外盘报价一度突破190美元/吨。这一价格在年初是120美元/吨,当时还已经被认为“累积了很大风险”。
就在钢厂还在忙于计算不同涨幅将增加多少生产成本时,大家发现,矿山最终谋求的,其实根本不再是某个固定涨幅,而是整个定价体系的彻底颠覆。3月30日,必和必拓率先以一则简短公告宣布,已经同其在亚洲的“许多客户”以到岸价并在更为短期的价格基础上达成了铁矿石协议。接下来的局势恶化无可避免。而最新的消息则来自于中方曾寄予厚望的FMG,它也“倒戈”了。
至此,中国主要的长协矿供应方已经全部明确宣布倒向灵活定价机制,长协体系土崩瓦解。 中钢协照例对矿山愤怒指责,中国钢企则集体沉默――没人愿意做“出头鸟”与矿山先签订城下之盟,但大家也最终不得不跟随日韩先商量出个“临时价格”,低调地继续向矿山采购。“屡战屡败”成为中方谈判代表的关键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需求,的确是中国钢铁业无法摆脱的“脉门”。但是,“需求”也不会永远成为三大矿挖不完的金山。
“经历了连续两年投资拉动影响, 2010年我国粗钢产量将突破6亿吨。这个数字已经离中国钢材消费饱和点很近了。” 资深钢铁行业专家马忠普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国钢铁企业多途径进口铁矿石的努力会大幅度减轻铁矿石谈判的压力。
必须看到,三大矿再如何扩张,都没有能力包揽世界的铁矿石开发。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进口铁矿石来源国已发展到了40多个国家;除澳大利亚、巴西等传统资源国家外,当前中国还在南非、蒙古、越南、哈萨克斯坦、柬埔寨、秘鲁、阿根廷等国的海外资源投资方面取得了进展。
目前,中国每年进口的铁矿石中有8000万吨属权益矿,中国钢铁企业参与合作的海外铁矿资源量已达每年1.9亿吨。“中国钢铁原料多元化供应雏形逐步呈现,从中长期看必将破除长期笼罩在中国钢铁业上的资源垄断阴影。”马忠普表示。
就在3月他于澳洲珀斯参加的一个矿石会议上,来自三大矿的代表公开表示,中国的钢材需求不会一直这样扩大下去,过几年的形势就可能出现变化。“他们呼吁自己的同行,不要太伤了中国的心。”该人士笑着对记者说,“所以过几年,按市场价格的季度定价就可能有利于中国了。到时候,可能反而是矿山来求中国再重回长协机制。我们的谈判不会永远弱势。”
(关键字:铁矿石谈判)